“中国的稻盛和夫”宋志平 A股有望诞生新一批时代巨头
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时代命题: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A股吸引力?这是市场关注热点,亦是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几乎在同一时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也浩浩荡荡启程,目标是向改革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要“成绩”。
这两个话题,宋志平都有“发言权”。在国企工作40年,他成功带出了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被称为“国企改革的铺路石”“中国的稻盛和夫”。2019年,63岁的宋志平到了央企高管退休的最高年龄,但他并未“退隐江湖”,而是从“运动员”转型成为“教练员”,出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双料”会长。用宋志平的话说:“我喜欢接受挑战,还想再为社会做点事。”
对于资本市场的未来,宋志平信心满满:“注册制设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让资本市场充分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壮大。我相信A股下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产业巨头,应该会在这些企业里产生。”
对于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在宋志平看来,国企和民企是孪生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像水和茶的融合,融合得好就是一杯上好的茶水。“茶水融合”包括了目标的融合、产权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宋志平,倾听他对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国企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我还想再为社会做点事
“现在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时刻,尤其是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很大。如何把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都用起来,与4000多家上市公司共同提高质量?作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这是我的光荣使命。”
上海证券报:在央企工作40年后,您为什么会选择来上市公司协会?您如何适应这一身份的转换?在这个新职位上,您希望做出哪些改变?
宋志平:去年我63岁,已经到了央企高管退休的最高年龄,组织上推荐我出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上市公司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群体,服务好这个群体非常有意义,而且我还想再会社会做点事,所以就欣然同意了。2019年5月11日,我正式担任了会长。
我与资本市场的渊源始于1997年,当时我是北新建材的董事长,带领企业A股上市,2006年和2009年,我又先后带领中国建材和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8年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时,我就是副会长,对于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务,也比较熟悉。
从管理十几家上市公司,到现在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需要服务4000多家上市公司,我的角色的确有了很大转变——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
担任会长以后,我首先做的是去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求。关注上市公司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我更关心他们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哪些困难。我先后调研了几十家上市公司,和这些上市公司董事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找了一些遇到问题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进行长谈。我们还召开了几次闭门会,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协会基本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修班。每场培训,我都会为他们讲一节主题为《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课,讲作为上市公司的原则、立场、本分、底线,结合我自己经营企业40年的经验,给他们提一些建议。除了协会培训,我也在不少公开场合向上市公司喊话,希望大家规范治理、做强主业、稳健经营。
现在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时刻,尤其是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很大。如何把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都用起来,与4000多家上市公司共同提高质量?作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这是我的光荣使命。
协会要为上市公司“雪中送炭”
“上市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在发展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协会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协会不仅要求大家守规则,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之家,是上市公司的贴心人。”
上海证券报: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重要性及紧迫性提升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上市公司协会可以做出哪些贡献?
宋志平:今年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而立之年,我们的上市公司群体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家,市值达70多万亿元,这是取得的成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上市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质量不高、运营质量有待提高等情况仍然突出。这些问题,和现代经济体系,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目标不相适应。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质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一家公司,质量的提高才是最根本的提高。
《意见》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部署安排,是推动上市公司整体提升的指导性文件。《意见》第14条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协会自律管理作用”,这是第一次在国务院正式文件中对协会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表述,意义重大。
协会作为证监会管理下的上市公司自律组织,将紧紧围绕《意见》的要求和证监会党委的工作部署,配合做好《意见》的后续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在证监会上市部的指导下,联合沪深交易所、地方证监局、地方上市公司协会等,共同推动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多年来,协会围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做好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的培训工作。去年,协会对董监高人员培训了6000多人次,今年因为疫情改为线上培训,培训了上万人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主要是围绕着新证券法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些最核心的内容给大家培训。
除了培训,协会还树立标杆,树立导向,抓两头带中间。其实我们有非常多的优秀上市公司,做得非常好,业绩、市值、分红都非常好,这么多年合规的记录也很好,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上市公司做标杆企业,希望大家学习。我们举行了上市公司监事会最佳实践、投资者关系管理优秀实践案例等征集活动,今年9月还联合沪深交易所,发布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倡导最佳实践,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同时,我们还想帮助上市公司排忧解难。上市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在发展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协会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协会不仅要求大家守规则,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之家,是上市公司的贴心人。
资本是企业家创新的杠杆
“注册制设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让资本市场充分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壮大。我相信A股下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产业巨头,应该会在这些企业里产生。”
上海证券报:A股曾经错过了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红利。您认为,下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业是什么?A股能否培养出下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产业巨头?
宋志平:上一轮爆发的企业属于消费互联网范畴,其实互联网的风口还没有结束,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将是工业互联网。中国有1.23亿户市场主体(大中小微企业),包括3000多万户公司和8000多万个个体工商户,每个企业都要智能化,这是一个海量的市场空间。
我认为未来可能是比较综合的创新时代。未来的产业热点不会像当年那样集中,而是比较综合的发展,像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材料和芯片等硬核科技企业都望成为市场的佼佼者。我觉得创新经济将催生出A股新的时代巨头。
创新到底靠什么?以前认为是政策、文化。现在来看,创新最重要的是靠资本市场。100多年以前,熊彼特就说过,资本是企业家创新的杠杆。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和创业板注册制的落地,一个创新时代正式来临。从历史来看,每次资本市场创新迈一步,企业创新就会往前迈一大步。现在资本市场的一大功能就是支持创新,使国家经济成为创新型经济,进入创新时代主要靠资本市场。
最近令我比较高兴的是看到《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500多家企业中,美国和中国共占据了榜单的80%,其中美国233家、中国227家。也就是说,从全球来看,创新大国是中美两国。中国的这些企业则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个城市。这4个城市创新热度高,主要是资本和创新的结合度高,股权投资比较活跃。美国超级市值的公司在上市的时候,都经过了股权投资的培育,上市后创投基金退出,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
下一步,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支持创新的时代。证监会正推动形成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的“三步走”注册制改革。注册制设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让资本市场充分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壮大。我相信A股下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产业巨头,应该会在这些企业里产生。
国企改革有三件事很重要
“处于枢纽地位的资本市场需要更多优质国有企业的上市夯实基础,而国有企业更需要资本市场这个广阔的舞台成就优秀的自己。两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上海证券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刚刚出台,您认为,在未来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应如何用好资本市场?
宋志平:国企改革有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混合所有制、机制改革和企业家精神。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混合所有制就是“国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混合所有制为机制改革铺平了道路。企业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企业的效益和骨干、员工的利益建立起正面相关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机制。如果有关系就有机制,没有关系就没有机制。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机制,改革开放初期是三项制度改革,今天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要让人力资本参与最终财富分配,现在改革有员工持股、经理层股票计划、科技分红和超额利润分红等方式。改革中也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到今天,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二是企业家和企业的努力,企业家的作用又很关键,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同时,国有企业可以借力资本市场推进并购重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月11日,A股市场共发生502起国企并购重组计划,占全市场30.89%;这502起国企并购重组计划中,共涉及371家上市国企。而截至目前,包括央企国资控股公司、省属国资控股公司、地市国资控股公司及其他国有公司在内的上市国企共1216家。也就是说,今年约有超过30%的上市国企正积极推进并购重组计划,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
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的良性互动,对市场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国有上市公司队伍的扩容一方面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改,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资本配置功能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处于枢纽地位的资本市场需要更多优质国有企业的上市夯实基础,而国有企业更需要资本市场这个广阔的舞台成就优秀的自己。两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三步沏好“国民重组”这杯茶
“国企和民企是孪生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像水和茶的融合,融合得好就是一杯上好的茶水。‘茶水融合’包括了目标的融合、产权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上海证券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提出了“国企民企要相互配合,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三年行动计划中为何要强调“国民合作”,意义何在?“国民重组”后,又该如何做好内部整合?
宋志平:我做国企40年,过程中也和民营企业打过多年交道。企业改革不光国企要改革,民企也要改革。国企改革的内容是市场化,民企改革的内容是规范化。我认为,让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和让民营企业管理规范化都是很有难度的一项工作,而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捷径,混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国有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国有企业能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力。根据不同行业集中度要求,推动形成比较好的市场结构。国企民企相互配合,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
国企和民企是孪生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像水和茶的融合,融合得好就是一杯上好的茶水。“茶水融合”包括了目标的融合、产权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一是目标的融合。比如,2002年,我到中新集团做一把手。彼时公司面临资不抵债困境,全部财产被冻结。我上任后明确了发展战略,将企业更名为中国建材,调整了主营业务,对中国建材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随后重组水泥行业。我当时认为,如果中国建材在行业里不能做到第一的位置,作为一家央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就把目标给锁定了。
徐州是中国建材水泥厂的主阵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不断压低价格,损失惨重。为扭转局面,我派人与海螺进行谈判,最后收购了徐州海螺水泥,实现逆转。浙江的水泥行业也曾是群雄混战,为了一统浙江的水泥“江山”,我邀请浙江的水泥巨头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举行了“汪庄会谈”,端出了价格公允、股权合作、留人留心的“三盘牛肉”,将4家水泥巨头收至麾下。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建材已是水泥制造业全球龙头企业,2019年水泥产销量在全国第一,充分实现了当年的战略目标。
二是产权的融合。“捆绑不成夫妻”,中国建材重组民营企业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重组几百家企业从来没有强买强卖,没有让被重组的企业感到有压力。为了发挥央企与民企两种要素的积极性,实现央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成长,中国建材集团对重组企业采取“七三原则”:中国建材集团以30%为占股底线相对控股上市公司(如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则以70%的占股底线绝对控股各子公司(如南方水泥)。同时,多数原来企业的负责人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民企的资本得以保全和升值,活力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三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就是在考虑利益的时候,要照顾到甚至首先想到民营企业,我们应该有利他主义的思想。中国建材所联合重组的企业能够接受这种包容的文化,把企业文化逐级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能和中国建材真真正正实现“国”“民”共进,大家结合起来不分彼此,实现双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
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
“以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把每一个业务都能够深耕细作,业务不再多,而在精。做好了主营业务,企业才有健康成长的保障,才会有好的业绩,市值增长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上海证券报:1998年您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了一篇与股民谈心的文章《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影响力很大。从股价来说,不少国有企业的股价估值都偏低。在您看来,国企应该如何做好市值管理工作?如何平衡股价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宋志平:从市场角度看,很多国有企业盘子都不算小,但与其他企业横向比较,市值总体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究其原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应对市场挑战方面,显然不如民企灵活高效,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机制不够灵活,激励机制有待调整,这些都会对国有企业市值管理产生影响。
作为国有企业,市值管理更多还是创造价值和价值实现。我国各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超过了1200多家,约占A股市场的30%,市值约占32%。这个体量是很大的,在国有资本管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过程中,针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市值管理,无疑是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提高价值的创造能力,以创新提升企业价值。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市值的表现是企业价值的体现,而企业价值最核心的就是创新,市值是创新的外在表现。
第二,建立股权激励制度。今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更科学高效规范地开展工作,加快建立健全覆盖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和核心科研技术人才的正向激励机制。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完善也是市值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积极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和外部董事,实现盘活国有资本存量,提升国有资本增量。我们的国有企业要努力打造为优秀的上市公司。
当然,市场的估值并不完全决定于公司的价值创造和价值沟通的能力,还有很多公司控制不了的因素,如宏观经济、行业走向和投资偏好等。
排除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建议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上市公司,都要踏踏实实地做好主营业务。我是个专业化主义者,主张做专业。比如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这两家公司都是非常专业的。中国建材只是做建材的专业业务,而没有去做其他业务。中国医药也是如此。以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在每一个业务上深耕细作。做好了主营业务,企业才有健康成长的保障,才会有好的业绩,市值增长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