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记者 昝秀丽)全国政协委员、正泰电器董事长南存辉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已经具有了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更应支持培育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这对中国乃至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均颇有助益。
他表示,公司产能3月份开始爬坡,特别是适应新能源、工业物联网、5G通信、智能制造等新基建、新业态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势头强劲。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上市公司“绿色崛起”正在点亮中国经济。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正泰电器董事长 南存辉
绿色发展“点亮”中国经济
中国证券报:您今年准备的提案有哪些?请介绍一下。
南存辉:今年两会我准备了10余份提案,主要围绕民营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和结合企业自身比较熟悉的领域,包括减税降费、混合所有制改革、新能源产业政策和金融投资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广大民营企业共同关注的减税降费。我看到很多企业已经享受到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同时,从企业在第一线感受来看,减税降费的政策支持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也是广大企业共同的期待。
第二个方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化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途径。推动国资民企股权混改,要充分发挥国资规模大、信用等级高、资金成本低和民企机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响应速度快等多重优势。国资与民企携手合作,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被激发,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国家正在大力培育的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政策。随着技术进步,新能源度电成本下降,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乃至全球绿色能源大发展。中国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已经具有了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支持培育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导向至关重要。特别是,应用侧需求倒逼创新技术的迭代、整合,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绿色经济发展都会颇有助益。
第四方面是金融投资。疫情发生以后,政府连续出台很多惠企助企的政策。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金融机构,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企业的支持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如何进一步将金融助企政策举措落细、落地、落实,还有很多精准施策的课题需要持续思考。
中国证券报:提案中提到了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围绕绿色发展,公司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绿色发展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哪些新动能?
南存辉:当前,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以光伏、风电、地热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不断驱动能源格局的优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加速融合,为我国企业抢占产业先机带来众多机遇。随着“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提速发展,绿色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能源生产、消费的数字化、智能化,也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正泰电器依托在电力、能源领域35年来的深耕积累,在光伏领域精耕细作十多年,已在全球建立了500多座光伏电站,20多万户居民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了4GW,年发电量超过40亿度电,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的活力和魅力,努力走出一条更有效率、更有品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同时,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正泰电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智慧能源体系,构筑区域智慧能源综合运营管理生态圈,为公共机构、工商业及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能源解决方案,致力于让能源更安全、更绿色、更便捷、更高效,让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互融合,构建协同共赢发展的格局。
未来,正泰电器将把握绿色发展的趋势,积极从光伏领域逐步延伸至储能、配售电、热电联产、多能互补等综合新能源开发和建设,构筑智慧能源互联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持续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绿色化、高效化的智慧能源消费新体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