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题:以政府过“紧日子”助百姓过“好日子”——代表委员审议审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新华社记者
重点支出如何保障、减税降费如何落地、政府花钱如何做好“加减法”……连日来,代表委员围绕这些热点话题,审议审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大家谈成就、说问题、议对策。
补短板、惠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只增不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预算报告在支出安排上也向民生倾斜,全国财政支出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
财政部部长肖捷说,今年在重点支出方面,要加大对扶贫、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保障力度,这些方面支出要确保只增不减。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今年预算报告涉及的重大支出政策有百余项。”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说,这些政策更加积极有效,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重视加大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士祥分析,2016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民生支出增幅较大。社保、医疗、城乡社区等支出增速远高于同期其他支出,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属性。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同比增长30.3%。
扶贫先扶智。预算报告提出,继续开展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快推进教育脱贫攻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说,这些年农村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乡村学校留不住老师。财政安排针对性很强。
补短板,除了加大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也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李士祥说,2016年国家财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达到6500多亿元,同比增长12%。2017年财政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为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提供绵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