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平安信托:2020年净利同比增长16.34% 践行ESG责任投资服务实体经济

齐金钊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齐金钊)4月27日,平安信托(以下简称“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61亿元,同比增长16.72%;净利润30.85亿元,同比增长16.34%;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3.35亿元,同比增长16.50%,各项核心指标实现逆势增长。平安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贵平表示,公司在2020年加速主动转型步伐,升级打造以特殊机会为特色的领先多元投资平台,构建从非标向标、从融资到投资、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的全新增长模式。  

  转型优化效果显著 

  报告显示,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以及市场环境变化,平安信托交出了一份“三升三降”的答卷。公司主动转型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一举扭转了经营业绩连续三年下滑的趋势,营业收入、净利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三项核心指标,均同比增长超16%。另一方面,在监管回归本源的政策引导下,平安信托主动压降通道性业务规模505亿元,压降融资类业务规模317亿元,压降房地产业务规模315亿元,为主动转型和结构优化让出跑道。全年公司累计向受益人分配收益336.1亿元,主动管理类信托产品到期兑付率100%。公司净资产数额263.37亿元,同比增长13.01%;固有资产余额344.25亿元,同比增长17.09%;净资本与各项业务风险资本之和的比例为228.27%,同比提升7.47%,远高于监管≥100%的要求,为抵御各种风险,推动业务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托业正在由‘短频快’的竞速跑向‘长远恒’的马拉松转变,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理念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平安信托发展新阶段的战略定位,姚贵平表示,只有坚持受托人定位才是健康发展的立足之本,只有筑牢风险管控基石才是健康发展的“定心丸”。平安信托风控的角色完成了从“控制”到“引领”的转变, 做“火车头”走在业务前面,牵引好业务发展方向,又做“安检员”有效识别风险点,控制好实质性风险。同时,风控的手段也正从“人防”变为“智防”,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平安信托对风控系统进行了迭代升级,打造了全周期管理的智能风控平台。正因为练就了风险管理的“硬功夫”,平安信托2020年成功实现全年风险资产零新增。同时,通过制定“一户一策”的风险化解方案,不断调整、完善清收处置计划,有效化解超过40%的存量风险资产。

  深耕ESG责任投资  

  报告显示,2020年,平安信托积极践行ESG责任投资理念,聚焦中西部民生项目、健康、环保及现代制造等重点行业,全年累计投入实体经济规模近3000亿元,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发挥专业优势,以股权投资、慈善信托等方式参与平安集团“三村工程”建设,新增产业扶贫金额超5亿元,助力西藏、内蒙、陕西等省份贫困区域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引入金融“活水”。过去5年,平安信托累计投入实体经济规模超过1.5万亿元。

  在国家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绿色金融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主色调”。平安信托介绍,公司积极响应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要求,不断加强对绿色信托产品的创新研究,资金以投向国家鼓励的绿色产业为先,为绿色信托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模式。2020年,公司率先在绿色出行、污水处理等领域实现了突破,成功落地国内首单民营企业疫情防控证券化项目和国内首单工业污水收费收益权绿色ABN,规模分别为10亿元和5.55亿元。截至2020年底,平安信托投向绿色产业业务共15笔,存续规模超过100亿元;投向环保产业业务共20笔,存续规模130亿元。进入2021年,为落实平安集团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平安信托成立了“绿色金融办公室”,全面负责统筹公司绿色金融工作。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础产业股权投资、商业地产股权投资、TOF基金、服务类信托等业务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入探索,坚持通过专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赋能社会。

  面向未来,姚贵平表示,公司将以“三转一定位”的转型方向,即非标转标、融资转投资、金融转“服务+金融”以及坚持受托人定位。他表示,信托回归受托人定位,不仅是经营定位的转变,更是代表角色的转化,体现的是“以客为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平安信托将坚决回归本源,顺应行业趋势和监管导向,树立“先服务、后金融”经营理念,聚焦自身能力和优势,将信托制度优势、传统投融资能力相结合,打造“服务+金融”新模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