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银行丰富消费信贷产品为“以旧换新”做好金融支持

彭妍 熊悦 证券日报

  “以旧换新”消费机遇之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招,推出面向各类消费场景的消费贷、信用卡分期利率优惠、信用卡支付满减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用于购置汽车、家电、家装、消费电子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贷产品,是各大商业银行发力的重点。为争抢市场份额,这类消费贷产品大多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放款时间等方面的设置上具备吸引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银行推出各种以旧换新贷款产品和优惠措施,一是有助于激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以旧换新”政策是居民消费提质升级的新引擎,有助于推动我国消费市场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带动相关实体产业发展。“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实体企业将更有动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形成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良性循环。三是促进金融市场创新。银行可以进一步探索多元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消费信贷产品体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激活“以旧换新”消费市场

  为推动“以旧换新”消费,近期诸多银行主动响应,专门推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此前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汽车、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的市场较大,而银行推出的各类消费贷产品也主要集中在上述消费领域。

  记者了解到,与“以旧换新”相关的消费贷产品是诸多银行营销的主力。如中原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了一系列“焕新贷”新产品,包括“焕新e贷”“焕新车贷”“焕新房贷”等,分别面向有家装家电、汽车、房产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的优质客户。产品营销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优惠、贷款利息补贴、贷款额度高、贷款期限长、手续简单、放款快速等方面。

  青岛农商银行的产品宣传显示,该行推出的“以旧换新消费贷”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贷款利率执行优惠利率。

  记者还了解到,部分银行“以旧换新”消费贷产品的适用人群有一定限制,而优惠利率主要向银行的白名单客户发放。如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推出的“以旧换新”消费贷产品,适用人群包括正常缴纳公积金客户、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农行贵宾客户、房贷客户、代发工资客户等。

  某城商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人员告诉记者,该行“以旧换新”贷款产品的利率,普通客户是4.15%,利率优惠主要面向该行的白名单优质企业员工,利率优惠程度视企业性质而定,在3.35%至3.75%不等;贷款额度可达50万元,符合条件的优质客户额度会提升。

  此外,银行的信用卡分期业务也推出一系列“以旧换新”支持政策。例如,江苏银行联合京东、苏宁、拼多多等平台,对手机通讯、家用电器、电脑数码、家居建材等商品以旧换新叠加信用卡分期付款满减优惠,提供普惠性价格优惠。2024年3月22日至2024年5月31日期间,江苏银行信用卡持卡人在苏宁易购(包含线上APP/WAP端)或星图金融APP选购以旧换新商品,有机会享单笔订单满2000元减80元、满5000元减200元优惠。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以旧换新”政策将为银行零售消费业务开辟新蓝海。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对于银行自身而言,推出“以旧换新”消费贷款是其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实际上,大件商品的消费是银行发展消费贷款的重要领域,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带来的市场机遇,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包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消费者贷款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加强与商家合作,找准工作重点,加快项目对接。

  在杜阳看来,为应对以旧换新消费带来的市场机遇,银行一是要优化产品体系,通过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为消费者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助力消费者购买新商品;二是加强风险管理,针对以旧换新业务进行精准风险评估,包括消费者信用评估、旧商品价值评估等;三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多元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消费者对“以旧换新”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四是在以旧换新业务中,银行可以优先支持节能、环保型的新商品,推动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五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以旧换新”消费贷落地过程中,可能存在如何降低贷款风险、如何准确评估旧设备的价值和折旧程度以及如何提升市场对以旧换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等难点。

  “银行需加强对消费者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降低贷款风险并保障资金安全。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确保贷款额度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等。”田利辉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