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港股人民币计价落地在即 离岸人民币投资标的更趋丰富

时娜 唐燕飞 上海证券报

  近日,多家港股公司发布公告称,已正式提交有关增设人民币柜台的申请。这意味着,港交所力推的港股“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离岸人民币即将迎来更加丰富的投资标的。

  “‘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及弹性,并让企业有机会从新渠道获取资本。作为市场营运者及上市公司,我们非常期待实施这项新举措,提升香港作为领先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说。

  据悉,“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将为后续港股通增加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奠定基础。“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的资本市场,为人民币作为国际化的投资储备货币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场景。”交银国际董事长谭岳衡表示。

  多家港股公司申请增设人民币柜台

  3月16日,安踏体育公告称,公司向港交所申请增设人民币柜台,以使公司股份能够以人民币进行买卖。这是3月以来第5家提交增设人民币柜台申请的港股公司。

  2022年12月,港交所宣布旗下证券市场即将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进一步支持人民币柜台在香港上市、交易及结算。今年3月15日,港交所宣布,已就港交所股份交易增设人民币柜台提交申请。港交所作为上市公司拥抱人民币柜台,让市场看到了其推进港股以“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计价、交易、结算的决心。

  从公告内容看,港股公司对人民币柜台拉动港股交易量与流动性充满期待。“双柜台安排将为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货币选择,或将提高市场流动性。”欧冠升表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港股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后,在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下一步相关港股通标的人民币柜台将纳入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内地投资者用人民币投资港股。

  当前,借助互联互通机制,内地投资者可直接用人民币买卖港股,换汇由“沪深港通”系统自动完成,但港股毕竟是用港币计价的资产,交易及持有港股,投资者仍担心汇兑成本及汇率波动风险。

  “用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投资者买卖港股的汇率变动风险会减少,更容易把握盈亏。”深圳天爱资本投资总监杜先杰分析称。

  做市商机制保障流动性

  实际上,2011年港交所就推出了人民币计价证券,并拥有“人民币单币IPO”及“双币双股”两种发行模式——后者指使用人民币与港币在港交所分别挂牌并各自交易,即设置所谓的人民币柜台与港币柜台,但发行价相同,不同则体现在两种货币的汇率上。不过,人民币柜台的交易活跃度低于港币柜台。

  为了保障“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下人民币柜台的流动性,港交所设置了双柜台庄家机制,让市场庄家提供流动性,尽量减少港币柜台和人民币柜台之间的价格差异。此外,香港中央结算系统将推出新的可选功能,以便利股票股票结算账户中港币及人民币柜台下持股的相互转换。

  “双柜台庄家相当于做市商。”香港华夏证券行政总裁王荣昆表示,“要让投资者愿意参与人民币柜台,流动性非常关键。引入做市商机制可以保障人民币柜台的流动性,同时也可以确保港币柜台和人民币柜台价格的衔接。”

  从事流通量供应活动的市场庄家,在特定交易时可豁免印花税。2022年11月18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2022年印花税(修订)条例草案》,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建议豁免印花税是要创造有利条件,让庄家以较低交易成本进行庄家活动及流通量供应活动,从而推动人民币证券的交易。

  “目前,股票印花税在证券交易费用中占比较高,是套利交易的主要成本。豁免印花税后,庄家能以更低成本进行交易,参与做市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王荣昆表示。

  港交所表示,现行的上市、交易、结算及交收安排将大致适用于“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下的人民币柜台证券。港交所将适时公布该模式的实施日期及符合纳入庄家机制的合资格双柜台证券名单。

  丰富离岸人民币计价产品体系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枢纽。截至2022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额接近1万亿元,全球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约75%在香港进行。“从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考虑,应尽快落地港币-人民币双柜台交易。”谭岳衡认为。

  业内人士认为,港股增设人民币柜台,将提高投资者以人民币交易结算、投融资的积极性,丰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体系。不少优质港股上市公司来自内地,这些公司积极申请增设人民币柜台,将带动境内外投资者更多地使用人民币。

  丰富离岸人民币计价产品体系,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截至3月15日,港股主板共有2259家上市公司,港股创业板有339家上市公司,港股总市值达35.6万亿港元。港股市场引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将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丰富的可投资标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