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牛,吃穿不愁”——牛倌的“牛年”
新华社银川2月12日电 题:“家里有牛,吃穿不愁”——牛倌的“牛年”
新华社记者谢建雯、唐如峰、陈泽安
牛年春节,家住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明川村的牛倌杨宝财宰了一头牛,来迎新春、庆脱贫、奔小康。
“今年是牛年,宰头牛,自己吃、送给亲戚、卖给邻居都行,好好过个年。”这位58岁的牛倌笑着说。
河川乡,少河多坡地,这片旱塬上的乡亲们曾世代靠天吃饭,与“穷”斗智斗勇。住土坯房、走泥洼路、喝沟里水……杨宝财少时尝尽穷滋味,直到当了牛倌,这日子才牛气起来,“宝财”一名也变得名副其实。
尽管是春节假期,可杨宝财拌草料、喂牛、清牛粪,一点不闲着。宽阔敞亮的现代化牛棚里,看着一头头牛立在石槽前欢快地咀嚼着草料,他放下锹、拍拍手,面露喜色。最近牛价好,一头最多能卖3万元,他打算过完年出栏10头。
“养牛忙,过年也不得闲。但忙点好,有奔头。”杨宝财说。
其实,很多年以前,杨宝财养过3头用来耕地的老黄牛,因天旱少雨,地里的庄稼连年歉收。他24岁那年,自家麦子不慎着火,一大家子人只得煮了一锅洋芋,勉强过了年。此后杨宝财开始远赴青海、甘肃等地打工养家,家里的老黄牛便也卖了。
“那时候,真是过不去个年。亲戚来了没处住,买不起肉,只能吃一碗洋芋面,有一顿饺子、咸菜,算是最好的。”他说。
2014年精准扶贫以来,杨宝财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那两年正值危房危窑改造,他靠在家周边当砖瓦工脱了贫。201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贷款10万元,买了5头牛,自家60亩坡地也变成了机修地,种上了青贮玉米。第二年,他就赚了10万元,给儿子娶了媳妇。
如今,养着40头牛的杨宝财已成为村里的养牛大户,日子也从倒数过到了前头。屋外,空地上停满了养牛种地用的拖拉机、三轮车、装载机、铡草机……而屋内,去年他新换了一台55英寸的液晶电视。
在这位牛倌看来,好日子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去年下小牛犊、建青贮池,政府给他补贴了小两万元。“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吃苦,不富没道理。”杨宝财说,“来年我还想再流转些地,再养20头牛。”
据河川乡副乡长马俊仁介绍,目前全乡牛存栏量上万头,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正如西海固地区流行的一句顺口溜:缸里有粮,心里不慌;家里有牛,吃穿不愁。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近10年,他看到了牛产业给牛倌们带来的牛气生活。
“这里的老百姓一年70%的收入来自养牛,对他们来说,一头牛就是一颗‘定心丸’。”马俊仁说。
而对去年刚脱贫的48岁牛倌魏志忠而言,牛意味着更多。魏志忠家也是建档立卡户,住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何堡村,与明川村相距60多公里。妻子精神失常,两个孩子还小,无法外出务工的魏志忠贷款养起了牛。如今,贷款已还,他的牛圈里却还有10头牛。
“那时候一年看不到头,现在感觉有希望了。”他说。对于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魏志忠十分重视,提前很多天就办好了年货,肉、蛋、蔬菜等塞满了冰箱。
“往年嫌肉贵,买得少,舍不得吃。今年打算吃得丰盛些,炒菜、包饺子都要多放点肉。”他说,“我属牛,又靠养牛脱了贫,来年我想扩建牛棚,多养几头,相信这日子也肯定越过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