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财政收入持续低增长 媒体4问民生保障是否受影响

韩洁、杜宇新华网

  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滑。前5个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6.6%,中央财政收入仅增长0.1%。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6月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时坦言,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制约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完成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

  一些人表示担心:财政收入持续低增长,各种民生保障是否会受影响?

  砍什么也不能砍民生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百姓担心民生投入受影响。但有一点很清楚,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核心就是保民生,砍什么支出也不能砍民生。”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白景明指出,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并不代表保民生的钱没了或减少了。财政收入仍是增长的,只是增速放慢了,由于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超过十万亿元,如此大的体量,即便增幅较小但增量依然可观。再加上民生投入都列入预算,只要财政收入能保持稳增长,税收能依法征管,完成全年收入预算还是有可能的。

  财政部数据显示,前五个月各项民生支出总体保持两位数增长,明显快于收入增速。如教育支出增长1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6.4%,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1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3.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4.9%,均高于年初预算设定的增幅目标。

  此外,住房保障支出虽增长8.6%,但也高于预算安排的5.3%增幅。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4%,略低于预算安排的27.1%增幅。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说,本届政府的执政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减速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部署,也凸显新一届政府打造“服务型”“民生型”政府的执政理念。

  不过,汪德华也表示,以往财政“丰年”时超收资金很多,在完成预算后多用于增加民生投入。如今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额外追加的投入可能会受影响。此外,一些“短板”民生领域如医疗卫生、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投入仍需加大力度。

  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

  当前,如何解决民生等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下行的矛盾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普遍难题。专家表示,要保障各项民生支出,就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政府要改变大手花钱的旧习,带头“过紧日子”。

  “一些基层政府附属机构超编,县级财政供养压力大;公款吃喝虽得到遏制,‘三公’经费支出仍然过高……”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眼中,财政支出结构中仍然有很多不合理、亟待压缩调整的内容。

  白景明指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要保障民生支出不减力,“过紧日子”只能紧政府,并应成为常态。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

  “5%的压减比例力度不小。”汪德华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将倒逼政府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支出,确保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民生等重要领域支出,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楼继伟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支出管理。按照中央厉行节约的要求,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的要求,严控修建装修办公楼等楼堂馆所。

  警惕收“过头税费”加重百姓负担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政府财力“吃紧”,一些地方乱收税费行为卷土重来。专家表示,越是税收下降,越要重视税收质量,应依法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在应收尽收的同时,坚决遏制收“过头税(费)”和向企业违规收取税费等行为。

  白景明表示,为完成税收目标,各地仍不乏“过头税(费)”等违规行为,无疑加重了企业和百姓负担,应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要增加税收,首先要做到依法征管,清理一些不规范的减免税费行为或“先征后返”等变相减税政策,努力提高税收质量。

  汪德华认为,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应在财政资金管理上下工夫。审计报告显示,有大量列入预算但未花出去的财政资金沉淀下来,如果把这些闲置资金盘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疑能更好保障地方各项民生支出。此外,还应加快建立包括房产税在内的地方税收体系。

  白景明建议,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保障民生投入力度不减,还应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应通过制度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民生等重点领域,补充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