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数字赋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专访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

班娟娟 经济参考报
 

  家庭服务业特别是养老服务业市场需求大、就业容量大。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不断兴起,“老人陪诊员”“老人助浴师”等新职业加速涌现。如何看待目前的养老服务现状?如何有效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如何更好地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上述问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

  杨志明指出,目前,家庭服务业主要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等四大业态为主。作为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融合的朝阳产业,家庭服务业市场需求大、就业容量大、发展潜力也大。中长期里,老年照料服务仍然是供不应求。

  “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新供给产生新市场,新市场创造新就业。”杨志明说,如今,家庭服务业逐步发展为城市群众的生活刚需。发达国家大概25%的家庭有家庭服务需求,我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也基本达到25%,老年照护需求上升,而老年照护员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健康照护师等相关新职业开始出现,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也会创造出更多新岗位。

  杨志明指出,调查显示,目前照料老人方面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六助”。其中,70至80岁老人面临的主要需求是“助餐”即帮助做饭,“助洁”即帮助保洁家庭卫生,“助购”即帮助购物时提东西。到了80至90岁时,又增加了“助浴”即帮助洗浴,“助医”即帮助出去看病,“助行”即帮助陪同户外活动等方面。这些细分的市场需求也就形成了市场拉动效应。

  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加快发展、新业态层出不穷,劳动领域也出现了趋势性变化。“新冠疫情冲击下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几乎没有纯粹的传统行业,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杨志明说。

  据初步统计,2019年至今,人社部共公布公示了74项新职业,60%和数字化、智能化有关,其中和养老有关的有3个,分别是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和社群健康助理员。

  杨志明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就业需求正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中国是一个技工大国,技能劳动者有两亿多,高技能人才约有5800万人,占技工总量的近30%,但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50%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差距即意味着巨大的空间和动力。当前,家庭服务业正从劳务型向技能型发展,在美团等平台上,‘老人陪诊员’‘老人助浴师’等新职业的快速兴起就印证了这一点。”

  另外,从政府推动角度看,“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正在实施,维护老年护工劳动权益正在进行。从企业带动角度看,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正快速发展。

  从科技驱动角度看,杨志明举例称,从德国福维克家庭清洁机到芬兰老年助浴机,从广东“配送菜”到老年康养“食品定制”,“对路”的新产品和精细的新服务都在投向市场。

  杨志明认为,随着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科技驱动,将让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进入老年健康照料这个行业。新需求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助推新业态,传统养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产业与就业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向驱动。

  为推动养老新职业蓬勃发展,实现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招工难、劳动社保难、新技能缺乏等问题,杨志明建议,应让从事老年照料的服务人员实现“六有”——即上岗有培训、劳动有约定、收入有保障、企业有引领、服务有标准、行业有自律。(记者 班娟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