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握“十四五”时期资管业发展战略机遇

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魏泉红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十三五”时期,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十三五”时期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改革发展举措,为规范资管行业发展、指导资管行业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客户、支持实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刻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资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资管行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资管行业迎重要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将是资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按照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计算,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左右。参考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财富保值增值需求迸发。同时居民资产配置也逐步多元化,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特点是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房地产资产占比开始稳步下降,平均而言要下降15个到20个百分点,而金融资产的配置稳步提升。这个过程中资管行业将迎来指数级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资管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非常大。

  2019年美国资产管理规模相对GDP的比例超过120%,而中国资管规模相对GDP的比例仅为65%左右。从这个角度衡量,参照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中国资管行业有巨大发展空间。其主要驱动力包括: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监管改革所营造的健康发展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优质资产供给扩容;居民财富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化、储蓄向投资转化;机构投资人占比越来越高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平稳发展。

  融资体系、监管环境、客户结构、分销格局以及激励机制等因素的不同,共同决定了各国资管市场的不同竞争格局。目前,我国已形成由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的资产管理行业格局。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资管业务有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升资本市场长远竞争力

  强大的、有效的、有韧性的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是资管行业的基础。而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建设好资本市场的关键。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治本之策。坚持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平稳有序化解资本市场运行中的各种存量风险。与此同时,着眼于完善制度机制,补短板弱项,不断健全风险防控的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增量风险发生。在此基础上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资金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中国资本市场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创新驱动,从以往注重量的增长到注重质的提高。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和具体任务。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和上市公司实际出发,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是建设好资本市场的关键。当前A股上市公司约4100家,总市值近80万亿元,在港股上市的内地企业达1300多家。过去30年,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资金,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及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底层资产质量将不断提高,中国将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高技术,具有世界竞争力,主导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方向的企业。

  把握机遇积极作为

  “十四五”时期,银行理财公司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敢于担当作为,聚焦党建引领,要坚决执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指导方针。

  具体而言,要找准工作路径,扎实开展业务,以合规经营为底线,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同业机构的经验,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理财资金要积极支持资本市场、高端制造业、碳中和新能源、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保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发展,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服务新发展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