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城投债、基建类信托等募资手段盛行,使得地方平台融资结构出现较大变化。有信托公司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这种变化已有所关注,预计目前发行依然火爆的基建类信托将成为下一阶段监管的重点。
平台融资结构生变
城投债、基建类信托等新增表外资金正在替代相当一部分银行表内贷款,逐渐成为地方平台重要的债务组成。
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资金信托投向基础产业增加3700多亿。若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今年全年基建类信托增量将超过4000亿元。
城投债发行增长同样迅猛,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共有393只城投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筹资规模达4686亿元。
而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却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逐步退出。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多家上市银行的平台贷余额进一步压缩。例如,截至9月末,平安银行(000001)平台贷余额424.58亿元,比年初减少84.78亿元;工行三季度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同样减少了近200亿元。
上海某信托公司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他近日对西部某省会城市地方平台调研中发现,银行贷款在这些受调研的城投公司的债务占比中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其中较典型的城投公司银行贷款占比已降至50%。
然而,对“土地财政”依赖尚未改观的大背景下,地方平台即使调整了债务结构,也仍处于“借新还旧”的状态,而且以信托、城投债等高成本融资替代银行贷款的模式,也进一步增加了地方平台还款压力。
目前基建信托与城投债发行依然火热,但这种地方平台融资表外化趋势带来的风险却无法让人忽视:比如,当债券融资市场供需失衡或市场热度不足时,会否带来基建信托难以兑付的连锁反应,从而引发系统性兑付风险。而地方平台要持续融资就必须向资金提供方保证其现金流稳定和利息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