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金融数据显示,在债券、信托融资快速增长、信贷稳健增长的情况下,实体经济融资条件有所好转。社会融资规模明显扩大表明融资需求渐趋旺盛,这必将增加未来经济回升的动力和砝码,发出经济见底信号。
透过数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显著变化值得关注。上半年新增债券融资额已超过去年全年,6月以来企业债券融资的逐渐崛起,成为向实体经济输血的重要融资渠道。9月信贷投放低于市场预期,但债券融资、信托贷款大幅增加,弥补了信贷资金的不足。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大量企业债用于为基建投资和城投公司融资,弥补了中长期信贷增长乏力的不足。同时也可预期大量信托贷款流向了平台公司和房地产投资。这与2008年-2009年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来提供基建和城投融资相比出现明显变化。
融资结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制于贷存比要求和资本充足率吃紧,面对当下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增长”需求,银行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对贷款投放更加谨慎,信贷和债市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二是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债券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度,在加快产品创新的同时适当调低发债门槛,推动债市井喷。三是对明年通胀的担忧使得央行对放松信贷投放依然持审慎态度。
从目前各方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下半年信用债券的发行量还会大幅增加,品种也会继续创新,从而成为继银行信贷之后的稳增长“生力军”。“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在此阶段,经济需要金融体系提供大规模的较长期限的融资。如果金融体系仍为银行所主导,这将使得银行体系过度暴露于期限错配风险及其诱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之中,从而大大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这被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最重要诱因。解决这一问题的药方,自然就是努力发展能够提供低成本、长期融资的金融市场。虽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能够为经济提供长期融资,但在促进新兴经济方面,债券市场的确比股票市场更为实际。
总体而言,9月新增信贷低于预期,表明行业信贷总量控制依然有着决定性作用,但以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增长则有广阔空间。融资规模的扩大显示投资需求正在落实之中,四季度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带动经济增长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