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金融机构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以适应发展需要
10月22日上午,由新华网承办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向“新”而行 “E”创未来,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发表题为《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致辞。李东荣认为,金融机构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以适应发展需要。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体制机制的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要求金融的服务、产品、体制机制要更快适应新的变化需求,要向“新”而行,以变革创新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同频共振。
科技创新往往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金潜力,拓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为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一是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发挥私募机构、风险投资的专业优势和价值发现作用,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让初创型企业获得更好的金融支持。
二是提高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适配性。科创金融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探索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对于成长型科技企业,要丰富产品矩阵,大力推行银行贷款、融资担保、产业投资的多元化配置模式,引导形成更强合力。
三是重视保险工具的跟进运用。拓宽科技保险产品的边界与体系,不断丰富统计样本和风险数据,提升科技保险定价能力和水平,发挥保险在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方面的功能作用。
四是引入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考虑到科创项目周期长的特点,优化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各类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参与机制,丰富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金来源。
金融机构自身要做好数字化转型以适应发展需要。
新质生产力理论下,新型生产要素的“新”主要体现在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的变化。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补齐传统短板的关键举措。金融机构应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向智能化、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发展。
一方面,要夯实数字要素底座,推动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的数据合规共享机制,改变传统的“烟囱”“孤岛”式的数据治理模式,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大对数据的使用和挖掘,推动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数字金融生态。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特征是以我为主,自成体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打破原有的边界,以场景为主体,利用生活、娱乐、社交等场景等不断嵌入金融服务,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下解决数字化时代生存和发展问题。另外,还要注意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