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央行将合理确定SFISF每次操作量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1日发布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首次操作结果公告显示,此次操作金额为500亿元。10月22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预计人民银行会根据市场走势、机构需求等情况,择机开展操作,合理确定每次操作量。
将视情况扩大操作规模
SFISF是人民银行设立的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
专家介绍,SFISF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是额度概念。人民银行会根据参与机构需求,分次开展操作。例如,人民银行网站10月21日发布的首次操作结果公告显示,此次操作金额为500亿元。
“人民银行开展的SFISF首次操作金额达500亿元,显示出人民银行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
专家表示,在SFISF累计操作量达到5000亿元限额后,人民银行将视情况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
市场人士认为,作为一种长期制度性安排,SFISF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抑制羊群效应等顺周期行为,维护市场稳定。同时,该工具也有利于调动非银机构的参与度,提升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的传导效率,平衡好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发展。
支持机构跨市场开展相关业务
目前,获准参与SFISF的证券、基金公司有20家。明明表示,20家机构参与投标,体现了该政策的广泛吸引力,并得到了相关机构的积极响应。
为保障SFISF首次操作的顺利开展,10月18日人民银行在上海清算所注册了首只互换便利央票并上市流通。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中金公司已成功运用上述央票开展首笔融资。专家表示,互换便利央票可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支持机构跨市场开展相关业务。
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人民银行在SFISF的首次操作中还根据机构需求换出国债。此前,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协调推进了人民银行所持国债的跨市场转托管事宜,以确保后续操作顺利进行。
专家表示,通过SFISF,非银机构可将手中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替换为国债、央票,以便于在市场上进行回购或卖出融资,但由于是采用“以券换券”的形式,不是由人民银行直接划拨资金,所以,不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
明明进一步解释说,通过“以券换券”的方式,非银机构可提高自身在市场融资的便利性,促进其更好地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