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记者观察:攥紧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新华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5月31日,科研人员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神农种业实验室围绕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优势领域,由院士和中原学者领衔,组建10支育种研发团队,培育优质粮种。

  这是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智能温室内拍摄的烟草。(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在这里,2小时内可以完成花生的基因分析,2个月可以让小麦在模拟环境下完成一年四季的生长……去年,“花生脂肪含量遗传解析及高油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这是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智能温室内拍摄的稻香花生。(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自成立以来,神农种业实验室共培育出82个农作物新品种,另有135个新品系正参加各类实验。

  这是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人工气候室内拍摄的培养架上的小麦苗。(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要牢牢把握一粒种子里的“国之大者”,发挥种业的源头支撑作用,把种业这项工作做精做好。

  这是5月31日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拍摄的种子样本。(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当前,全球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要在确保生物安全基础上,开展基因功能及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发,在生态系统、物种、基因等层次开展种子科技攻关,实现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

  记者:樊华、张旭东、双瑞、汪奇文、杨静、杨金鑫

  剪辑:杨静

  编辑:韩依格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