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向“新”向“质”——雄安新区新兴产业加速凝聚新动力

新华社

  新华社石家庄3月28日电(记者范世辉、岳文婷、刘桃熊)随着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产业发展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意义更加凸显。当下,雄安新区正围绕“汇创新、谋赛道、聚产业”,系统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汇创新

  随着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到来,雄安新区的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集成服务中心,不时有园区企业人员来咨询金融、物业等服务。旁边的咖啡图书吧里,创业者相谈甚欢。

  2023年11月5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外景。新华社发(刘潇 摄)

  园区里,中视播星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正忙着装修。总经理张裕生介绍,中视播星是一家从传统影视、互联网行业向直播带货、短视频内容营销及元宇宙AI数字人直播领域转型的互联网整合营销科技公司。

  “我们想做的是AI数字人场景落地,可以应用于医院、法院等,替代人工做基础性导引、介绍等服务。”张裕生说,他们看好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今年1月20日从北京迁到雄安新区,想在这里打造样板,然后推广到其他地区。

  在雄安睿哲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里,工作人员正专注地操作着电脑,为客户编制各类IPv6应用方案。公司负责人岑允谦介绍,IPv6是应对当前互联网IPv4容量不足的升级版本,能破解海量设备接入互联网的障碍,更好地保障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

  据介绍,雄安新区通过出台《河北雄安新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为企业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保障。目前,雄安新区已构建了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光电子等七大创新生态。

  谋赛道

  雄安新区建设从零起步,对城市建筑、综合管廊、公共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适度超前部署各类智能感知设施。新建片区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为企业布局新赛道提供了可能。

  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电信在雄安新区布局新赛道的生动实践。作为中国电信的全资子公司,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参与了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多个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在推动规划蓝图变为现实画卷的同时,实现了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

  “‘绿波通行’是智慧交通的具体应用场景之一。在容东片区,路侧的多功能信息杆柱可以实时收集路口交通数据,通过5G、光传输网络等技术,将交通数据实时回传至智慧运营中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优化方案。目前容东片区153公里市政道路已全部完成数字道路智能化建设。”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贾梦霜说。

  在启动区互联网产业园片区,占地约120亩的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正在紧张施工,项目总投资近20亿,建成后,中国电信更多创新板块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将集中入驻。

  “雄安新区就像一个试验场,我们在这里率先尝试,逐渐带动周边地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贾梦霜说,“此外,依托容东数字道路形成的标准化数字产品‘数字交通综合数据集’,真正让数据形成生产力。”

  聚产业

  在雄安,像中关村科技园、互联网产业园、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等产业创新聚合平台越来越多,对新兴产业及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走进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记者看到一座座标准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在基地内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运输机器人来回穿梭运输物料,工作人员在屏幕前测试各项参数。物料经过预加工、装配、自动测试、自动包装等流程,成为信创服务器产品。

  “这是我们的智能生产线,总投资额5000万元,可年产信创服务器6万套,同时我们预留了二期生产线的空间。与传统生产线相比,智能生产线解放了人力,产能提升了一倍。”生产线负责人童军说。

  2024年3月19日,在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扫码。新华社发(刘潇 摄)

  在距离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不远处的普龙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展厅,挂轨式AI巡检机器人、管廊AI巡检机器人来回穿梭,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这些机器人可以用于配电室、高压室、实验室等,替代人工进行图像识别、信息预警,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公司销售经理张珊珊向参观人员介绍。

  普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入驻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开展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半年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将扩建生产线,并加紧招聘研发和生产人员。”张珊珊说。

  据介绍,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可满足企业研发、中试、成果转化需求,为企业提供厂房、金融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入驻,下一步将建设二期,打造以空天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中试基地和专业产业园区,构建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重要通道,争创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创新示范基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