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顺应市场利率下行趋势 部分险企拟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

韩宋辉 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从业内获悉,部分保险公司正在持续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一些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已从4.5%下调至4%,一些公司则从4%调降至3.5%,个别公司已降至3%。

  据悉,近期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是行业根据市场情况降低负债成本的自主行为。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利率下行趋势下,部分险企为防范利差损风险选择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这将进一步健全险企投资端与负债端的传导机制,为险企服务实体经济释放更大空间。

  部分险企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

  所谓万能险,是指除了给予客户生命保障外,还具有一定的投资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消费者缴纳的万能险保费,在扣掉初始费用和保障成本后会进入投资账户,保险公司每月公布1次万能险结算利率。

  一家民营险企总精算师表示,万能险作为浮动收益类保险产品,其保底利率之上部分收益是浮动的,应根据投资账户实际投资回报确定。如果投资收益好,实际结算利率就比较高;如果投资收益不好,则按照最低保证利率结算。该保险公司主要就是根据投资账户实际投资表现、市场利率变化趋势等合理规划结算利率水平。

  “我们公司的确也打算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这是公司自主行为。”一家大型国有险企总精算师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市场利率下行,该公司万能结算利率逐步下降,这也是行业趋势。

  为何险企在当前时点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上述大型国有险企总精算师表示,主要是投资端压力所致。当前固收资产利率中枢下移,权益市场回报也低于预期,随着投资收益率波动,2024年万能结算利率也将进行相应调整。

  对于调降幅度,上述大型国有险企总精算师说,不同保险机构的投资收益率有差异,结算利率水平也有不同。因此,不同机构对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调整幅度可能存在差异。

  并非所有保险公司都需要调整。一家小型险企总精算师告诉记者,其公司当前没有调整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计划,因为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一直不高,目前还在投资收益可覆盖范围内。

  调降背后:险企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凸显

  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本质是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下的行业应对措施。

  万能险结算利率长期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介绍,在各类有最低保证承诺的金融产品中,万能险的结算利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万能险有收益平滑机制,这是保险产品独有的制度设计。近几年,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陆续打破刚兑,万能险承诺了2%的保证利率,实际给到消费者的结算利率更高,一些公司由于前些年投资收益较好,还有万能险特别储备不断释放出来,可以支撑较高的结算利率。

  但是有个别险企负债成本较高,投资端就面临较大压力。一家民营险企总精算师表示,近两年,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叠加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公司资产收益出现下滑。为应对投资端压力,保险公司就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以平衡投资收益与负债成本。

  “在实际经营中,负债成本调降速度往往慢于投资收益下降速度,这会给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一定压力。”上述大型国有险企总精算师表示,目前,万能险业务增长较快,而这部分新增业务的投资收益水平却在下降。这一客观现状,倒逼保险公司需尽快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

  下调后,险企资产端向负债端的传导机制将进一步畅通。上述民营险企总精算师表示,保险公司应建立资产端向负债端的传导机制,负债成本的确定应参考资产端的投资表现,同时负债端特性也会影响资产端配置策略。此次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便是资产端投资收益表现向负债成本传导的体现,可推动传导机制进一步畅通。

  保险公司经营压力也将得到缓解。多位险企人士表示,合理调整万能险结算利率,有利于保险公司平衡投资收益与负债水平,提升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程度,缓解公司经营压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服务实体经济释放更大空间

  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将给险企服务实体经济预留更大空间。

  王向楠表示,万能险结算利率每月公布1次,是寿险公司负债成本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公司往往会根据负债成本变化调整投资策略,结算利率下调减轻了寿险公司投资端压力,也为险企投资实体经济释放了更大空间。

  “例如,一些个体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营造绿水青山的环保低碳项目、针对弱势人群和微小企业的低回报项目、建设期长的养老设施等项目,都需要较低成本、长期资金的支持。”王向楠表示,投资端压力减轻后,险企便有更大空间去支持这些实体经济领域。

  多位寿险公司业务负责人也表示,在利率下行大趋势下,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有助于提高行业负债质量,提升行业资产负债匹配度,防范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实现稳健运行,是其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重要基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