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添底气” 助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每年的9月至第二年的农历春节假期前是出口旺季,11月和12月又是最旺的月份,公司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我们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位于河北唐山的一家钢铁工具制造企业主表示。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多家出口型企业了解到,当下正处于外贸旺季,是全年订单的大头。在外贸人年末冲刺的背后,诸多金融机构也在进行“靶向发力”,给出口企业“添底气”。
近日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活跃资本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专家认为,稳住外贸基本盘,促进国内外市场衔接,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升外贸金融服务水平。
提高贸易金融便捷度
11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提升外贸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促进银企精准对接,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为企业开拓市场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围绕“稳外贸”主题,深入了解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下的企业需求,持续优化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助力中小微外贸企业规避风险、降本增效。
产品体系的多样性和适配性进一步提升,总分机构联动、前中后台一体、境内外协同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赋能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进一步增多……纵观今年的外贸金融领域的发展,可谓亮点纷呈。
例如,为助力跨境航运客户便利化,兴业银行相关人士介绍,近期,多地分行依托“单证通”航运金融模块境内外币海运费支付功能,落地多笔线上境内运费外汇支付便利化业务,支持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解决了货代、船代、船公司等运输企业在高频、小额付汇过程中填写资料多、流程长的痛点。
适配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外贸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围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构建的金融服务也在加速完善。
业内人士认为,外贸新业态金融服务需要新思维新创造,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结算和融资等基础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完善“金融+非金融”增值服务。
“在融资产品方面,外贸新业态特别是跨境电商,由于营销活动高度集中于‘双十一’和‘黑五’等时段,企业备货资金压力较大。行业‘轻资产’的特点要求银行创新在线信用融资服务。”中国银行有关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多家大中型银行积极对接布局海外仓,通过全球现金管理、出口信贷、内保外贷、涉外非融资性保函等方式,加大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融资的支持力度。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支持传统外贸企业、物流企业参与海外仓建设,通过结构化融资等投融资方式助力企业多元化建设海外仓。
同时,外贸领域的产业链金融也是业内积极探索的方向。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以产业链作为整体对象,围绕外贸企业进出口、上下游产业链,提供适当的、足够的金融支持,助力产业链运行更加平稳、更加顺畅高效,金融机构还有很大空间去探索,以提升系统服务能力。
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力
在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出海”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进出口领域的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近五年投放外贸产业贷款年均超过万亿元。截至8月末,进出口银行外贸产业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
“抓紧抓实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落实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揽子政策,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把信贷资源直接投向进出口环节和进出口企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构建贯穿整个跨境全供应链和生态圈的金融支持体系,分类别、分阶段、有侧重地加大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富林近日撰文,介绍了该机构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进行的最新工作部署。
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信保也充分发挥防风险、补损失、拓市场、促融资的功能。
中国信保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实现承保金额超过6800亿美元,出口渗透率23.3%,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支付赔款15.4亿美元,增长47.5%,较好地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服务支持客户19.8万家,创历史新高,增长12.2%;中小微企业客户数和保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7.2%、14.3%。
针对外贸新业态,中国信保在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供给。“传统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出口企业的海外买方信用风险,承保买方拒收、拖欠、破产风险。现在,我们基于中国跨境电商卖家的报关,承保货物报关出口后无法清关等风险,帮助广大跨境电商卖家防范货物无法清关等潜在风险,让电商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信保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