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木成林
新华社兰州10月5日电 题:甘肃庆阳:黄土高原木成林
新华社记者崔翰超、梁军、宋佳
山岗上,日头没有了上个季节的酷烈。秋风入林,时而夹杂雨珠,打在枝头,留在叶尖,晕染得山川飘翠,像是一幅绝美的油画。
“叶子一黄,林子里又是另一种美景。”王鸿斌说。
身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王鸿斌对于黄色再熟悉不过,但在过去,提起黄色,他想到的却不是秋高气爽,而是漫天的风沙与不断流失的水土。
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北部与毛乌素沙地接壤,这里黄土层深厚,20世纪80年代调查数据显示,庆阳市年入黄泥沙量达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量的10%。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言,流失的并不仅是水土,还有今天的血汗与明天的希望。
2013年,庆阳市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
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庆阳的干部群众就是要为家园造出一片“绿色奇迹”。
“那时候乡亲们就明白,只有种树才能守住自己的家,一动员起来都抢着种。”王鸿斌记得,没过多久,在大家的努力下,树苗就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时光如梭,当年扎在田间地头的“希望”,今天早已开枝散叶。
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庆阳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30.85万亩,这相当于子午岭在庆阳境内的面积。
在这里,正是青山常在,方有绿水长流。据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当地年平均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6997万吨,降幅超过40%,伴随森林覆盖率提高,当地年平均降雨量增加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
“今天这山清水秀,看着心里都舒服。”53岁的邢立琼是庆城县林草局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在林业系统奋斗了32年,从树种选择到林木密度,她对植树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了然于胸。
黄土坡又陡又滑。不断在山头、沟底上上下下,让邢立琼的膝盖关节磨损严重,爬楼梯都很费劲,她更是记不清有多少次曾在野外工作中遇到危险。
“每次看到自己当年种下的树木,我就觉得值。”邢立琼说。
一片林子,树荫能给人们带来清凉的庇护,林下则可以为产业提供发展的机会。
合水县蒿咀铺乡陈家河村位于著名的秦直道附近,在这里的大山深处,经常能看到村民吕元泰骑着摩托,赶着一群黑猪在山林间奔跑、玩耍。
“我们养的黑猪全是在山林里放养的,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好。”吕元泰之所以选择养猪,就是因为他发现近年来环境的改善让山里的野猪逐渐增多,于是他尝试用家猪与野猪杂交培育新品种。
这种浑身“腱子肉”的黑猪一年能为吕元泰带来最高七八十万元的收入,独具特色的产品更是备受消费者青睐。吕元泰说,他已经与成都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将会通过订单的方式把黑猪肉销往全国。
记者从庆阳市政府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庆阳市林下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产值达2亿元;林下养殖105.15万头(羽),产值达2.8亿元。同时,当地也在积极发展林产品采集加工、林下旅游等产业,力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