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改革发展硕果累累 服务实体经济交出亮眼答卷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有效应对疫情等内外部冲击”“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稳字当头’”“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6月23日,多位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十年来,中国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硕果累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谈调控:有力促进稳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这样总结金融管理部门这十年的工作成效。他表示,人民银行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强跨周期调节,有效应对疫情等内外部冲击。在此过程当中,有力地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不断、运用增多,成为货币政策的一大亮点。谈及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优势,陈雨露介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通过结构性工具既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够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一方面,人民银行在设计结构性政策工具时,坚持顺势而为,按照目标一致性原则,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人民银行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陈雨露强调,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有进有退”,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水平,与总量型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市场也应该注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场利率水平之间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会对市场化利率体系造成太大影响。”他指出。
谈防风险: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
防风险是金融监管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些潜在风险点仍需加以前瞻性防范。
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成果方面,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介绍,金融资产盲目扩张的态势已得到根本性扭转,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同时,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
对于较受关注的中小银行风险化解问题,肖远企表示,银保监会坚持改革化险一体推进,统筹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化险,重在公司治理和机制建设,重在培育中小银行发展和防控风险的内生动力,落实各方责任,对于个别重点机构,“一行一策”地制定深化改革和风险化解的方案。此外,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
谈到近期河南个别村镇银行取款难的问题,肖远企强调,银保监会将会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我们已经责成河南银保监局履行监管职责,依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他说。
需注意的是,加大宏观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会使宏观杠杆率走高,为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稳住宏观杠杆率也至关重要。陈雨露表示,从纵向看,我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横向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的较快恢复,宏观杠杆率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体现出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在稳杠杆的同时,我国经济表现持续保持领先,通胀总体可控。
“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陈雨露称。
开放环境下,防风险的内涵和外延比以往更加丰富。陈雨露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将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展望未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我国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将保持活跃,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谈助实体: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过去十年,金融管理部门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使出了不少的“新招”“妙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13.1%、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近年来,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制造业信贷投放显著增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制造业贷款余额已达25.26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4.5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35%。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45万亿元,占制造业贷款的41.35%。保险业通过债券投资等向制造业提供融资余额达1.34万亿元。
与此同时,针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肖远企介绍,目前我国行政村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高。2021年末,涉农贷款超过43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了25.6万亿元,大中型银行也普遍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其他专营机构。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
在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陈雨露介绍,人民银行重点抓了四项工作,包括创新工具,有效发挥牵引带动作用;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聚焦难点和堵点,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有了明显改善。截至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陈雨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