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纠正运动式“减碳” 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增信心

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一边是各地“减碳”风潮正起,一边是大宗商品频频涨价,如何统筹好碳达峰、保供稳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是当务之急。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业内人士指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正加力推进,有关方面将加强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通过有序“达峰”、科学“减碳”,理顺供需关系,在经济发展和减碳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点。

  先立后破 纠正运动式“减碳”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减碳浪潮正席卷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末,已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省级层面,上海、福建、海南、青海等地提出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但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地区出现空喊口号、蹭热度,或“一刀切”、过度超前行动等运动式“减碳”苗头。

  “以短期运动式‘减碳’应对长期的‘双碳’目标,可能对一些传统企业带来过大的冲击,既不利于就业民生,也不利于大宗商品价格稳定。”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个别地方出现的缺乏统筹安排的运动式“减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煤炭等商品将显著减产、严厉限产的市场预期,助推商品价格上涨,使中小企业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近日指出,在贯彻“双碳”战略部署时,一定要辩证、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在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时间表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有所区别,决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更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要科学严谨地测算到2030年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以决策“达峰”的峰值和确定“达峰”时间表。要在确保国内电网稳定、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减碳。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5月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也强调,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节奏。

  “阶段性的供需错配,导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增加企业负担。”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统筹有序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全国一盘棋背景下,合理有序压降产能,通过增加供给稳定价格预期,对于经济整体平稳运行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银行研报认为,有关部门将加强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注重“先立后破”,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电力体制改革、碳排放权交易等多方面工作,夯实“减碳”工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减碳”工作。

  理顺供需 助力商品保供稳价

  分析人士认为,科学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减碳工作。从长远看,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眼下而言,对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如电煤供应持续偏紧,进入迎峰度夏之后,能源需求上升刺激电煤价格再现上涨。在此背景下,煤炭保供稳价持续发力。国家发改委日前透露,7月鄂尔多斯市38处停产露天煤矿复产,涉及产能6670万吨/年。此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新疆等5省区对15座联合试运转到期处于停产状态的煤矿办理延期手续,同意联合试运转时间再延长1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产增供。

  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煤炭先进产能释放,在节能与保供之间、在“减碳”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纠正运动式减碳,将有助于保供稳价工作的推进。”明明指出,减碳纠偏下供给紧缩担忧得以缓解,预计因供给预期不确定性带来的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会趋于缓和。

  银河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潘玮说,纠正运动式“减碳”将进一步理顺煤炭供需关系,在“减碳”的同时兼顾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目标。

  政策见效 PPI上行动能减弱

  尽管受内外多因素影响,市场认为与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暂时难以出现明显回落,但随着保供稳价“组合拳”逐渐显现效果,PPI同比涨幅继续大幅上行的风险已得到控制。

  第二季度以来,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效果持续显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郭丽岩说,从6月PPI环比数据变化情况看,41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行业的出厂价格下跌,是去年11月以来环比数据下跌范围最大的月份。特别是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她认为,下半年,PPI同比涨幅仍将在高位徘徊,但上涨动能有所减弱。

  在对7月物价数据的预测方面,Wind数据显示,7月PPI或同比上涨8.9%,略高于今年6月8.8%的涨幅,但低于5月9%的涨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