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力度将持续加码

昝秀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昝秀丽)工信部网站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7月27日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在线致辞时指出,要真正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恰逢精选层开市一周年,包括新三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持续深化改革,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

  “专业化是市场经济效率的关键所在。精细化是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成功的必由之路。强化创新,企业才能屹立于时代潮头。‘专精特新’是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资本市场在支持‘专精特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中,新三板改革匹配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专精特新’目标也与新三板定位不谋而合。”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工信部7月19日公布了《关于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示》,2930家企业中424家已在或曾在新三板挂牌,包括存量精选层7家、创新层78家、基础层147家,22家已在沪深上市和170家已摘牌公司。2018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小巨人”)培育行动启动以来,累计有4921家企业获评为“小巨人”。营收5000万以下“小巨人”集中在新三板。

  专家指出,新三板培育“小巨人”功能突出。一方面,利用新三板融资并购功能,加速了“小巨人”成长。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介绍,232家存量“小巨人”挂牌公司中,观典防务、润农节水、中讯四方、中溶科技等132家企业挂牌以来累计融资1亿元或以上。63家“小巨人”在新三板完成了73次并购重组,交易金额合计71.95亿元,其中7家被上市公司收购。通过在新三板的股票融资和资产并购重组,有效降低了“小巨人”资金缺口,实现创新发展突破。

  另一方面,新三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后备力量充足,超1600家中小企业符合“小巨人”主要财务标准。根据2020年年报数据测算,1657家挂牌公司符合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财务标准,2020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5000万(含)-1亿元(不含)、5000万以下企业分别有1206家、448家、3家。整体看,新三板“小巨人”后备企业经营和财务情况稳健,2020年营业收入、净利润中位数分别为1.23亿元、980.80万元;成长性突出,营业收入增长率中位数为12.91%,净利润增长率中位数为33.47%;研发强度中位数达5.93%。

  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

  “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其中,资本市场可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以新三板为例,精选层通过引入公开发行制度,满足了优质中小企业大额融资需要,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按需融资特征,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需要,符合企业成长壮大规律。”诸海滨认为,精选层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26.34倍,较公司在创新层时估值明显上升。市场定价功能逐步体现,初步形成中小市值股票估值定价逻辑。精选层与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初步形成差异化估值梯度,既反映资本市场大方向趋势共性,又体现中小企业自身估值变化的独立特点。

  田利辉预期,总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经验,稳步在A股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将服务更多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和创业企业上市融资,促进实现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更高水平循环,将打通“科技+资本”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促进资本健康有序发展

  在加大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促进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资本健康有序发展。

  证监会此前召开2021年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时提出,严把市场入口关,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深入推动行业文化建设,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会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易会满近期为证监会全系统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时指出,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加强与有关方面的监管协作,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违法违规“造富”。

  “资本应有边界。”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指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资本健康有序发展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无论是从产业政策,还是从资本市场投资角度分析,不能简单地以贴标签的方式把所有行业归类至科技行业、创新行业或传统行业。成熟市场的互联网企业估值,并没有比传统产业高出太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现代要素、现代企业和创新性企业以及项目在定价评估上仍需要积累。另一方面,在企业融资和企业资产收益率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企业成长至一定规模,市场占有率提高,并不意味着企业质地健康,还要追求股权、净资产的回报率,要处理好股权融资和资产收益率稳定增长之间的关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