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资金面“紧平衡”将持续

上海证券报

  流动性“节前不大放,节后不大收”

  2月24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0%。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受“就地过年”等因素影响,居民提现及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有所下降,央行流动性投放也呈现出“节前不大放,节后不大收”的特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急转弯和贸然收紧。

  展望未来,“稳”仍将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央行流动性管理仍会坚持预调微调的策略,以维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目标。整体而言,资金面将会呈现相对“紧平衡”的态势。

  为应对季节性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春节前央行都会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满足合理的流动性需求。春节过后,季节性因素减弱,现金开始回流,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下降,央行也不会采取大规模的流动性投放操作。

  不过,相较过去,今年春节前后,央行流动性投放与往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来看,今年春节前央行总共投放4300亿元跨节资金,比去年春节前少投放7500亿元,投放量在历年春节前处于低位。“央行在跨年资金的投放上相对较为‘克制’,也没有像往年那样放出‘降准’这样的大招,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方向和决心。”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在流动性投放上的特点与今年的特殊情况有关。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受“就地过年”等因素影响,居民提现及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有所下降,相比过去而言,流动性投放力度有所降低。年后,流动性开始回流,整体呈现净回笼,但市场利率运行基本稳定。

  不过,公开市场操作的“缩量”还是引发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转载《金融时报》文章澄清市场“误读”,再次向市场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文章指出,当前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否则可能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误解,重点关注的应当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指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

  梁斯表示,央行此次表态回应了此前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是否转向的疑虑,盯住利率指标才是判断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整体看,流动性管理仍然会坚持预调微调的策略,以维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目标,将DR007等关键利率品种维持在7天逆回购上下运行。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梁斯说,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健”基调不会发生变化。在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继续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整体看,随着经济增速逐步回归正常区间,稳增长压力下降,宏观调控政策将致力于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建立平衡。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当前全球再通胀预期渐起,外部资金流入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或有变化。与此同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值得关注。以此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仍会维持资金面相对紧平衡的状态。“维持相对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也能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留好‘后手牌’。”他说。

  今年整体的利率走势也将体现一个“稳”字。去年5月至今年2月,LPR已经连续10个月保持不变。董希淼表示,这反映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有限。2020年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圆满完成,2021年不具备继续大幅度让利的条件。但是,金融管理部门仍将继续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与2020年引导银行明显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大幅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不同,下一步监管层的主要目标是避免企业贷款利率出现拐头向上趋势,而非引导其继续深度下行。其判断未来企业贷款利率将保持低位稳定,2021年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或将主要通过挖掘降费潜力、运用直达工具等定向滴灌方式实现。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表示,预期央行短期内不会释放过量流动性,总体求稳,对于有需求的实体经济会继续精准投放。如果单纯的扩大流动性供给总量,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很难顺利直达实体经济,而更可能在金融系统空转、推高资产价格。市场利率总体将保持稳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或将推进定向支持政策。王丹说,央行下一步将加强利率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稳定适度,目标是改善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这也是一直以来央行努力的目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