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开列任务清单 国企改革步入“施工高峰期”
重组整合、混改上市等大动作将涌现 诸多红利加速释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多地印发相关实施方案并召开年度工作会,在敲定未来三年国企改革发展“施工图”的同时,明确开列2021年的任务清单。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力争今年底要完成三年总体任务的70%以上。从多地披露的信息来看,重组整合、双向混改、改制上市等将有大动作涌现。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国企改革步入“施工高峰期”,诸多红利将加速释放。
2020年各地国资监管企业实现营收29.2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降幅从一季度78.9%的最低谷逐月收窄至8.5%。其中,江苏、四川、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天津等9个地方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国有企业有效应对多重冲击、实现稳健运行的背后,靠的是持续深化各项改革。2020年启动实施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冲锋号”。
日前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下称“会议”)强调,确保三年行动落实落地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的实施方案要在春节前全部印发实施。
在此之下,多个省区市相继明确任务书和施工图,建立工作台账,聚焦改革重点全力突破。“地方国企改革的趋势和特点之一是根据地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以及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壁垒。”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天津明确,到2022年,75%以上国有资本集中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徽提出,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2021年将依托省港航集团启动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
内蒙古透露,全区“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将在今年6月前编制完成。支持区属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其他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重组整合。加快区属企业横向、纵向调整,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升级,推动众多中小国有企业优化整合。
四川2021年重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等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一批地方国企航母舰队。
朱昌明认为,今年国资国企将更多地通过重组方式进入新兴产业,而且重组整合将不再局限于国企之间或民企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的重组将增多。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将成为实施盘活资产、重组整合、优化配置的关键主体。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重要突破口。例如,上海提出,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实施“二次混改”。广西提出,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选定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项目)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预计,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实施,混改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即通过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机制,优化和调整混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激活企业运营活力和决策效率等,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未来,混改不仅包括在国有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制以及重组等,也包括通过国有资本参股非公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的方式实现“双向混改”。
不过,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会议上强调,混改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是国企改革的全部,不能片面以混改的数量、比例、进度、范围等情况作为国企改革的标志。他表示,要加强全过程监督,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把混资本和改机制结合起来,引入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重组还是混改,资本市场已成为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落地实施以及国资国企做优做强做大的关键平台,众多地方纷纷加大资产证券化力度。
山西提出2021年加大资产证券化力度,支持培育企业上市。安徽明确,到2022年,推动5户企业改制上市,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到25户左右。上海的目标则是新增10家左右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朱昌明认为,未来资本市场将成为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战场,可以大幅提升国企市场化水平和融资效率。2021年将有大量混改企业和员工持股企业上市,将改变资本市场对于国企的价值判断标准,像海康威视、万华化学这样的高成长国有上市公司将不再是个例。
在他看来,未来国企改革红利主要体现在产业机会、科技创新、企业整合等领域,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面对新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对新老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都需要跳出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充分利用国企改革带来的机遇,真正实现“国民融合”带来的资源整合和取长补短,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