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尚福林:增强金融体系弹性 引导普通投资者在不同金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

胡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胡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给资本市场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12月11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证券日报社主办的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上表示。

  谈及新发展格局下的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尚福林表示,一是要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本形成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国有全球最高的储蓄率,但是在资本形成方面,仍然存在着短板。由于历史和现实等种种原因,形成了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较低的融资结构,而与银行间接融资相比,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更有助于形成长期资本、控制债务杠杆、降低企业负债率。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适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特点和融资需求,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畅通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扩大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当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和健全市场基础建设,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有竞争力的直接融资市场;此外,要推进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补齐信用体系制度短板,完善信息披露,失信惩戒等关键制度,严厉打击失信行为等。

  二是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尚福林表示,创新驱动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这就需要资本市场更好的发挥支持创新的制度优势。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这一方面与我国过去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创新支持还有广阔的空间。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既要提高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也要引导传统产业因借助新技术实现升级。

  具体来说,应更好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并购投资基金等私募股权基金,激发风险资本的活性,壮大创新资本总量,打通金融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上市公司制度,建立健全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筛选机制。要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评估预测,发挥证券市场估值在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三是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尚福林表示,要通过持续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机制安排,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淘汰低效供给,出清落后产能;要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放松和取消不适当发展需要的管制,压实各方责任,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提升市场活跃度,有效发挥市场的定价机制;要建立常态化的退市机制,畅通退出渠道,倒逼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型升级和制度变革;要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安排,让估值相对合理,具备内生盈利增长动力的优质企业,成为价值投资标的,让市场学会主动规避风险,使交易行为更加理性。

  四是要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财富效益。尚福林表示,资本市场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渠道,健康的资本市场是具有财富效益的。目前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盈利来源,主要还是通过买卖差价获得,但由于信息不透明、地位不平等、专业投资能力不足,散户常常过度承担风险;另一方面,让风险不匹配的投资者去冒风险也是危险的。

  上市公司作为整个市场增量财富的来源,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上市公司增加分红,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要优化投资者结构。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中20%左右是金融资产,很大一部分是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未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应当大力发展合格机构投资者,更好的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帮助普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不同的金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此外,还要发挥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用,支持保险、养老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配置资本市场,为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提供增值渠道。

  五是要更好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吸引力。尚福林表示,要坚定地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发,构建系统性、制度化的开放格局和透明、规范、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要依托国内庞大消费市场,通过开放、增强市场吸引力,引入更多和各种长期资本参与我国资本市场,增加有效资本供给;要支持外资机构依法合规展业;要提升中资机构海外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