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字化技术可得性 助力普惠金融加快发展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普惠金融数字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服务渠道的完善给中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金融业人士6日在进博会上建议,数字化技术应进一步提高可得性,更好服务普惠金融发展。同时,应增强数据保护力度。
构建现代征信体系
“近年来中国征信体系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征信体系。
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推动非信贷类征信信息充分共享。包括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和企业化运营,完善数据采集的标准和规则,推进市场化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征信一体化。
二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创新征信服务新模式,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惠征信。目前,全国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民政低保人群和小微企业中,很大部分是没有信贷记录的“白户”或“准白户”。为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人民银行正积极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和替代数据等新服务模式予以解决。
三是完善征信业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配套机制,特别是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征信服务体系普惠公平。在确保征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征信机构的有序竞争,实现征信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有效使用。
加大数据保护力度
中国银行行长王江表示,数字化建设正在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破局利器。“非接触”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边界。科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创新性应用,既增强了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又大幅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同时,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丰富普惠金融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的非银行机构加入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行列中。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数字普惠金融还会面对一些挑战: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要更好服务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比如中小企业融资以及农村农民的问题。二是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一方面应对其进行金融消费者教育,另一方面要保留一些传统金融服务方式,避免老年人等群体受到排斥。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存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四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问题。
王江认为,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需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填补“数字鸿沟”,提高数字金融服务可得性;二是提升金融机构数字服务能力;三是增强技术安全和数据保护力度。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认为,当数字金融发展的同时,一些欺诈者也利用科技漏洞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已经搬到了线上,但是对风险把控的方法基本上沿袭了线下经验。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对客户的精准画像更多是从第三方数据中获得,而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主要以客户提供的数据来进行风险控制。
对于金融科技与防风险的结合,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伟光认为,未来区块链和风控、安全技术将结合,建立起企业级安全透明的交易环境,并且结合很多场景为交易过程提供数字化的信用保障;生物识别技术会提升金融交易效率,加强可信体系建设;金融智能风控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实时风险预警;多方安全计算可以在银银协同、银保协同与外部机构合作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