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央行国际司:继续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应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记者2月27日获悉,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日前撰文表示,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人民币国际地位与其他SDR篮子货币相比仍需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有助于我国从根源上降低金融风险,稳定汇率,减少资本流出压力。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要把握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节奏和力度。

  央行国际司指出,多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便利了我国的贸易和投资,增强了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信心。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认识到,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低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所占份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境外一些国家还看不到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直接挂牌交易,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仍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许多货币尤其是新兴市场货币未形成双边直接汇率,缺乏直接挂牌的定价参考标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中国人相对较少,当地对人民币的使用和接受程度不高,兑换需求较低,部分机场兑换点也无动机留存人民币,这也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仍有待提升。

  央行国际司表示,人民币加入SDR后已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享有重要的制度性权利,其地位已被国际社会公认,我们应珍惜这种权利。人民币已用于国际金融机构的出资和贷款,各国央行也主动增持人民币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很多国家主动向我国提出签署货币互换,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热情也在上升。要珍惜人民币加入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把握住它为我们带来的宝贵机遇,有毅力、有定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央行国际司指出,一般而言,国际化的货币也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一定程度。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开放进展较大。不过,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仍有待提高,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仍有较大空间。

  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应结合国内外形势,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助于便利跨境交易和投资,更好发挥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作用,是中长期应坚持的目标。不过,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仍处于深水区,金融机构在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增强,金融体系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仍有待检验。此外,考虑到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继续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应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央行国际司强调,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放任资本流动。根据国际实践,在面临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时,也可以采用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但是,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不能代替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整,且需注意政策的透明度、一致性和公平性,避免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中长期步伐。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