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还萎靡不振的上证指数在下午开盘后不久突然发力拉升,上演了一出近期难得一见的大逆转戏码。也就是在这天下午,一则“中国将在3年内发行1.2万亿专项建设债券”开始在市场上流传。
这则消息本身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在整个8月份,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申报第一批的专项建设债项目。只不过,很多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开始。但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表示,类似当年四万亿计划的强刺激计划不会再现了。
“发行专项建设债只是稳增长措施的一种新的补充,和上一轮的万亿投资、全面放水有本质的区别。”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也表示,中国不会再走当年全面刺激经济的老路。但他同时也指出,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适度的刺激经济还是很有必要的。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和2008年时并不一样,现在没有推出全面刺激计划的必要,但经济发展的困难确实存在,要想完成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刺激措施。他预计接下来还会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专项建设债来袭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9月8日股市大涨跟中国发行专项建设债的消息有关。当天,有海外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目前计划在2015年至2017年的3年内分批发行合计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建设债券”。
“这事不会是假的吧?”一位业内专家对本报记者这样表示。
这事可能还真不是假的,因为在整个8月份,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债券投资。这些申报活动,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方网站上都不难看到。
河北省邯郸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上的公告内容显示,8月3日,邯郸市下辖的邱县就召开了专项建设债券支持项目建设申报工作调度会;8月12日,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网站登出了“市发展改革委积极开展国家专项建设项目债券申报工作”的消息;8月28日,安徽太湖县政府召开重大项目谋划暨定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工作推进会;8月31日,人民网报道称广西玉林市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债券投资,共申报了44个专项建设债券项目,总投资为549.76亿元。
外媒报道中称专项建设基金的投资项目包括“异地扶贫搬迁等三农建设、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建设工程、城市地下管廊、棚户区改造等”,也和各地公告中的内容相契合。
本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处获悉,发改委计划在3年内分批发行合计1.2万亿元的专项建设债券,而目前1.2万亿元专项建设债券的第一批投资项目确定完毕,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
有消息称,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首批专项建设债定向向邮储银行发行,而且已经发行完毕,眼下多个地方正在申报第二批专项建设债的投资项目。
托底经济
对于这批专项建设债券能否顺利发行,一些业内人士还是抱有疑虑的,毕竟今年光需要发行和置换的地方债就将近4亿元,算上其他类型的债券总量更大,市场能否消化还是一个问题。
“国开行和农发行每年都发行大量的金融债券,这次又定向发行,从本质上讲没有大的变化。”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国开行和农发行来说,1.2万亿元的量并不是很大,应该不成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年报显示,2014年该行发行债券达11750亿元。
李奇霖也认为专项建设债券的发行对债券市场的冲击有限。他指出,此次专项债是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的,而后续央行[微博]也可能对邮储银行购买专项债券提供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措施可能包括再贷款、定向降准等,而地方债的发行和置换配置需求集中于商业银行,需求端冲突不大,对流动性的影响范围有限。“整体而言,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的困难并不大。”他说。
“中央政府一定会采取措施来保障专项建设债券的顺利发行的。”施正文表示,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非常有意义。李奇霖也指出,虽然前期货币政策已经全面宽松,但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并没有及时传导至实体经济。
对于中国经济的困难,中央也有清醒的人士。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实现制造业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升级发展,和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与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十分艰难的过程。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全局。“投资主要分三块,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前两者主要靠民间力量,政府能做的就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李迅雷表示。
不过,眼下基础设施建设也遇到了困难。城投公司以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但在政府信用被剥离之后,城投公司投资的意愿大幅下降。而与此同时,本应接过接力棒的地方政府又力有不逮,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大幅降低,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在一定的经济形势下,在必要的限度内,适度的经济刺激还是有必要的。”施正文表示,不能完全否定经济刺激计划。李迅雷也认为,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通过有限度的经济刺激手段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
全面刺激不会重现
在近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预计在未来的4-5年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左右。李迅雷认为,要保持7%的经济增速,就有必要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他个人认为,如果不刺激的话,那么经济增长就很可能是6.5%,这0.5%的缺口就需要政策刺激来弥补。
李迅雷表示,后续可能还会有一些政策出台,但应该都是针对性政策,即如果某一个领域出了问题,那就针对这个领域出台具体的政策,像2008年那样全面的强刺激计划可能不会再出现了。
“2008年的情况很急,而现在不一样。”李迅雷指出,2008年时,中国面对的情况非常紧急,再加上没有处理类似情况的经验,因此很仓促地推出了大量的投资。但这次不一样,因为这次的经济是缓慢下行的,中国政府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另外,如果经济的下行是缓慢的,那么政策加强的力度也应该是缓慢的,而不应该是剧烈而直接的。
“近几年,我们没有超发货币,没有搞大规模强刺激,主要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既稳定了经济,也为下一步调控留下了空间。”李克强在此次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一旦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迹象,我们将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李奇霖表示,专项建设债的推出,直观表现了中央层面对于稳增长的把控能力。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中国依然能够提供新的人民币资产,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李迅雷认为,推出1.2万亿元的专项建设债券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基础设施投资在三大投资里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单靠基础设施发力是很难提振整个经济的。他指出,要改变目前的困境,除了货币政策要继续加码外,还要在财税制度等体制上动脑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