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图片 制图/王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参加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应着力解决资金和制度瓶颈难题。建议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民间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分担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并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后顾之忧。同时,要着力发展中小城镇,为农民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创造条件。
两难题困扰新型城镇化
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4.77%,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
展望未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最大的内需所在,城镇化对于稳增长至关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户籍制度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的推进对于农民工市民化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新型城镇化要取得新突破并非坦途。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资金和制度瓶颈带来的地方政府与农民工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不强的难题,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不愿意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太快,在城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而随着土改的推进,部分农民工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看重,或者是成为市民后的社保待遇还不如保留农民身份,农民工不敢或不愿意放弃农民身份成为市民。
一位地方政府官员表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将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这将增强地方政府对于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性。未来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的建立也将提升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的积极性,然而最现实而且绕不过去的问题是缺钱。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受到影响,如果增值税的央地分成比例不变化,应当增加新的地方主体税种。
一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称,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也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但是成为市民意味着放弃农村户口,也就是要放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是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