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人居环境论坛在惠州召开 专家学者热议产城融合
中证网讯(记者 万宇)4月25日,2018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广东)论坛在广东惠州举行,来自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发展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等政府、学界、企业界人士齐聚,献策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会上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从省域层面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的蓝皮书——《广东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报告(蓝皮书)》。
城镇化、逆城镇化为产城融合提供新空间
“城镇化、逆城镇化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被视为是今后城镇化建设工作新的纲领,得到社会广泛解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指出,工业企业远郊区化是国际城镇化进程的普遍规律,因为工业需要低成本的土地供给,不得不选择价格更低的中小城镇,或者远郊区。他举例说,美国微软、苹果公司都在郊区小镇,法国、德国的大企业也在郊区。
李铁认为,中国也避免不了如此,潼湖小镇就是在一片未开发的空白区域进行建设的,随着逆城镇化的兴起,应允许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到小城镇和村庄落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增加污染和成本的条件下,形成企业发展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指出,城乡融合一定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局面,原来城市搞城市、农村搞农村的格局势必会被改变。在刘守英看来,目前资本已开始下乡,下一步就是人和土地。“过去15%的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发展,现在人开始回流,土地双向配置,集体土地流转松动。”他表示,看到了产业破局的希望。
用创新破除特色小镇“千镇一面”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认为,过去对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小镇的理解是狭隘和有偏差的。“智慧小镇,千镇一面,什么都往里面装,如何做出特色,现在关注是否有产业的植入,目前智慧小镇的发展是不够的,旅游模式、管理模式、产业模式都很容易被人复制,一个小镇做得好,要有核心思路。”刘士林分析称。“小镇在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比较难,只有科技创新比较靠谱。这为智慧小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氛围。”在引入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时,要有主打,如此大体量的项目不可能将每个引进来的企业都孵化,要选择一两个主打产业,形成规模,就可以解决小镇前期开发投入大的问题。
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操盘手,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产城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在会上介绍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化程度高,”潼湖科技小镇就是碧桂园利用市场化,自下而上的解决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探索和尝试。今年9月潼湖科技小镇开园,届时会有20多家上市企业入住园区,园区逐渐开放,首期2平方公里园区的产值大概是150亿元左右,税收大概在10亿元左右。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郑光兴指出,当前房地产进入转型发展期,结合新型城镇化,房地产资本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参与乡村振兴,让城镇的技术、资本、人才、信息下乡,不仅使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走的、可以探索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