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并举行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政策方面,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财苑)刘凤良建议,尽快征收房产税可以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选择,而分阶段征收环境税则可能起到调整重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作用。
《报告》中提到,如果将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于城镇化,那么最为合适的税收就是房地产税。由于一个地区的房价会显著受到当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地方政府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导致良性循环。
刘凤良表示,除此之外,要素价格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要素价格反映了要素的边际的贡献,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
服务业结构与需求不匹配
刘凤良认为,中国总体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态势,但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二产业保持了最大产业的地位,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但目前,在第一产业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牢固,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也导致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刘凤良也指出,从内部结构来看,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化比重过高,造成能源资源消费也较高,环境污染严重,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在7以上,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仅为2.9。
而从结构内部表现来看,工业产业投资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令人困惑的是,不仅是传统产业,某些新兴的产业,甚至包括政府扶植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目前存在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双的产能过剩问题。
根据《报告》,资本深化是重工业比重较高的一个重要成因,而在目前,资本深化的动力已经从出口拉动转向城镇化驱动,这虽然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工业化和产能过剩。
在第三产业方面,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类占比较低,二是与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等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偏低。此外,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性日益突出。
《报告》中提出,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消费性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发展不足,且直接提升产品增加值的生产性服务占比较低。服务业发展不足,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能力受限,并制约了产业间联动效应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