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多省市重拳出击防控地方债风险,部分地区更是提出举债终身问责制。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严管地方债务”也将成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同时,监管高压态势有望延续,更大力度的监管新政有望出台。
防范地方债风险
近期地方政府经济数据挤水分、云南资本逾期兑付等事件触动市场神经,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已迫在眉睫。
中债资信整理的各省市债务情况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14.74万亿元,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债券品种;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最主要构成形式,占比88.60%;地方债务水平中,江苏以1.2万亿金额高居榜首,广东、山东、贵州、四川债务规模均超8千亿。从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来看,有5个地区超警戒线,存在债务风险。中西部省份债务率明显高于东部。
地方债监管进一步升级。2017年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日前表示,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地方债务“明债”尚属可控,隐形债务规模难以估计,有些地方已超过“明债”,风险因素积累显露。处置地方债要稳杠杆、软着陆,下决心解决政府、国企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速度观,把资源更多投入到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化解存量 控制增量
从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抓好债务存量化解和增量控制已成为2018年各地防范债务风险的重点任务。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统计和监测,摸清隐性债务底数。明晰债务主体,坚持“谁使用、谁偿还”,“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省政府不会为州市县政府债务兜底。严格实行政府债务限额和预算管理,设置政府债务“天花板”,严格控制增量债务。加快市场化运作,盘活政府性债务投资,逐步消化存量债务。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对违法违规举债和担保,实行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将出台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办法,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必须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规范举债行为,新增政府债务一律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方式,新上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实行债务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依法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完善年度债务化解方案,采取预算安排、压缩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偿还债务。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严格防控债务风险。实行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着力化解存量,严格控制增量。稳妥化解限额外隐性债务,严肃查处违规融资和担保行为,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一些省市更是明确提出了化解债务风险的任务目标。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三年内全省化解政府性债务3000亿元以上。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力争年底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5%左右。山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要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债务置换。
监管料继续加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认为,短期来看,建议严控债务规模,管住新增债务;建立各级公共债务台账,摸清底子并将地方债纳入统一预算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债进行密切跟踪和评估;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这需要出台一揽子的制度建设和改善各种软约束和考核机制。从目前已公布的地方财政材料来看,多数地方政府借债的用途分布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有可能创造未来生产力的领域。而直接进入低效部门和僵尸企业口子的债务管住了,对于中国地方债务的未来就无需过多担忧。
机构认为,中央一方面致力于厘清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主体责任,对存量债务进行债务置换,严控债务增量,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另一方面则放开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债,尤其是项目收益专项债(如土储债、公路债),以及鼓励企业发行发改委专项债、项目收益债、PPP专项债等方式筹措资金,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整体看,2018年监管高压态势将延续,后续更大力度的监管新政有望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