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单日募集300亿的基金,令开年这场权益基金募集高潮直接推向顶峰。
在公募过去的历史上,只有5只偏股权益基金达到过单日募集超300亿的成绩,而这还要追溯至10年前。
是过度的狂热,还是产品荒时代的必然?在经历了这场基金募集的狂欢之后,或许市场需要适当的冷静。
这只300亿的巨基,必将承载着与其规模相匹配的责任。其未来的发展轨迹如何,也将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
三百亿狂欢后的隐忧
兴全合宜的横空出世,成为今年开年以来公募界最爆炸性的新闻。
1月16日上午,兴全合宜混合A开始对外发售,仅10时左右即有消息传出:兴全合宜募集规模已经超过100亿。随后不久,100亿的数据很快被刷新,至中午12时30分,有渠道人士在微信朋友圈表示,兴全合宜基金已经卖出了260亿。截至当日15时,兴全合宜全天销售突破了300亿元。
“超出预期”,这是兴全基金内部人员对于兴全合宜热销的评价;而“出乎意料”,则几乎能代表整个市场的心情。
即便相关营销人员对兴全合宜的热销都惊叹不已。多位渠道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兴全合宜的造势早在两周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但并未预期到能有如此火爆的效果,很多客户在1月16日上午都是数百万以上金额的大笔买入,“不到上午10点就卖爆了”。
据悉,此次担任兴全合宜销售主力的仍然是招商银行,有公募电商人士指出,“基本都是招行卖出的。”在2017年的多款爆款中,招商银行都充当了销售主力担当的角色,此次对于兴全合宜的销售,渠道此前也已经向客户做了一定预热。
在兴全合宜发售的前一天,A股市场才刚刚经历了强烈的震荡,创业板指数暴跌近3%,下跌的股票数量达到2785只。显然,这样的低迷氛围并没有影响兴全合宜的发售。相反,兴全合宜热销的狂热之势,较去年大热的东方红系列产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去年11月9日,东方红睿玺曾创下单日募集178亿的成绩,而今兴全合宜的势头较之更为猛烈。那么,这次的兴全合宜是什么来头,能有如此高涨的资金吸引力?
从兴全合宜的推介材料来看, 这只基金确实有不少颇为引得投资者注视的“卖点”: 由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实力担纲、灵活配置,掘金沪港深三地、兴全近两年半以来的第一只权益类新基金。
显然,明星基金经理加持,加上兴全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的口碑,是促成兴全合宜大卖的最主要原因。
兴全合宜对基金圈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基金同业人士这两日都在对此进行讨论,甚至有基金公司营销部门就此组织了专门的会议。此外,还有同样在发行新基金的其它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感时伤怀”,发行情况与兴全难相匹敌。
尽管自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来,爆款权益基金就开始频繁出现,但兴全合宜的募集成绩还是足以在公募IPO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与去年最热的东方红系列产品相比,兴全合宜的火热之势头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放眼公募成立20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在兴全合宜之前,新基金IPO单日募集在300亿以上的仅有5只,分别是2006年12月成立的嘉实策略增长和2007年成立的首批4只QDII基金。
不过,上述5只基金截至2017年末的最新规模均在60亿以下,尤其是其中4只QDII基金的尴尬过往,更是老基民难以忘怀的痛。这四只基金在经历了整整10年以后,只有华夏全球精选勉强超过了净值,另外三只都还在净值之下,其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至今亏损仍有17.5%。
正是由于首批QDII这段尴尬的历史,使得市场在热议兴全合宜这场狂欢之时,也担忧是否存在“过度狂热”的情况,甚至有少数市场人士担忧这是否意味着短期市场进入顶部。
在A股过去的历史上,基金的热销确实较多意味着市场短期达到顶部。市场上单日募集超百亿的基金中,多以2007年7、8月和2015年6月成立居多,而这刚好是A股市场的两个大顶。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认为,见顶的想法过于极端。其中,广州一位公募权益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以此判断市场见顶肯定不至于,但短期过热是肯定有的。另外,未来基金会越来越分化,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将聚集更多的资源,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一个基金就能募集到一大笔钱,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300亿的基金出现也是合理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受访者提到,兴全合宜的出现与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亦有关联。由于资管新规使得很多固定收益类产品被叫停,其中部分资金选择转向市场,这是触发权益基金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当然,谨慎是必然的。深圳一位公募人士指出,“300亿的基金,一旦搞砸了是要砸招牌的。而且这可能不仅仅是兴全一家基金公司的事情,一旦客户被伤害,几年内可能都不会再买基金了,所以监管对此非常谨慎,因为不能再让QDII的历史重演。”
在1月16日兴全合宜的热销中,监管相关部门确实在当日上午通过电话向兴全基金传达了相关讯息,指示兴全基金引导投资者理性购买,不宜过度狂热。因此兴全合宜大部分的销售实际上都在上午完成,下午补充的量并不多。
在兴全合宜募集300亿的消息传出后,也有坊间传闻称兴全或将增聘一位副总经理共同管理该基金,对此兴全方面向记者回应称,目前并无这方面计划。兴全相关人士表示,“增聘基金经理是严谨慎重的事情,需要公司综合评估做出决策,不过我们会汇集团队力量支持兴全合宜的投资管理。”
巨基或强化蓝筹风格
兴全合宜出现之后,很多声音开始讨论,如此大规模的基金该如何操作?“买蓝筹”几乎成为业内认为该基金在建仓期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来自公募和私募的多位机构人士在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如此大规模的基金必然会选择估值偏低的股票进行配置,而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等偏蓝筹风格的板块或是这类基金较为倾向配置的方向。
上述机构人士认为,在目前全球蓝筹牛市的背景下,愈来愈多类似兴全合宜这种规模很大的蓝筹基金的出现,将极有可能继续强化市场的蓝筹趋势。
其中,沪上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指出,“A股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上证50涨成这样的情况,尤其最近这一波行情并没有太多增量资金入场,都是存量资金在博弈,那肯定要选择流动性更好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兴全合宜一天内募集到了300亿,加上之后还有富国、中欧等很多公司都在狂发权益基金,但即便就是募集到1000亿的资金入市,他们的配置方向还会是蓝筹,至少2018年上半年依旧是大盘蓝筹的行情,目前看不到任何可以扭转这种风格的外部力量。”
华南一位公募投资总监亦认为,这些大规模基金会选择偏蓝筹的配置方向。他表示,“结构牛市,强化蓝筹风格是必然的,但未来市场的操作难度将愈来愈困难。尤其规模越大,挑战会越高。”
据统计,1月8日以来发行的兴全合宜、华夏稳盛、华安红利3只爆款基金,合计认购资金预计超过400亿元,形成2015年下半年股市调整以来最大规模的基金募资潮。除此之外,多只即将发行的基金也是潜力爆款,这批基金最终究竟会选择怎样的建仓方向,将对市场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机构人士开始提出看好创业板的观点。融通逆向策略拟任基金经理张延闽认为,创业板指数基本见底了。他表示,创业板指数调整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业绩的下滑,目前来看,创业板业绩已有回暖迹象。
张延闽认为,未来创业板会出现分化,两类公司会脱颖而出:一类是独角兽类的公司,其业务是稀缺的,在A股市场独一无二;一类是长期稳健的公司,创业板能保持每年20%的利润增速,是成长股中的价值股,市场也称之为“创蓝筹”。过去一年时间,市场以大为美、以胖为美,市场为行业龙头付出了较高的溢价。但是未来市场将会“以强为美”,只有真正长期回报好的行业龙头才能上涨。
新机构时代
愈来愈多权益基金卖爆的背后,另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在于,散户将愈发边缘化。
机构的主导强化,是大时代的转变。自从2015年年中股市大幅调整以来,监管层对股市进行严厉监管,诸多横行股市的游资和牛散纷纷折戟,其中最具标志性事件无疑是徐翔的陨落,从彼时开始,很多事情便已经注定要发生变化。
沪上一位受访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详述了当前A股所处的情况。他表示,目前监管层对基金公司、险资都有窗口指导,卖出量超过2000万一旦下单,几秒钟内监管层电话就会打过来了,而且这个2000万是针对整个公司的,不是单只基金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盘不可能会跌。除了机构,现在股票大户也要被监管,一些大户卖出过高,第一次或者第二次都还是券商营业部的风控致电,第三次就直接交易所致电了。如此严格监管的环境之下,炒作小票土壤难存,竞争将在机构间展开。
从开年沪指走出26年来的首次11连阳,但市场的赚钱效应并不高的现实情况亦可见,A股已然是机构主导的天下。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1月17日向记者指出,这两年A股入市资金明显以机构资金居多,机构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在提升,A股逐渐机构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观点确实在不断深入人心。对于普通散户来说,在机构占比越来越多的市场环境下博弈,无疑难度极高,选择将资金交给机构或是一个更大众化的选择。
正如有机构人士对包括兴全合宜等在内基金的热销评论所言,“市场永远不缺钱,缺的是能持续赚钱的人,大量资金追逐少数优秀的管理人。要是以前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说市场要见顶了,而现在却不能这样说,游戏规则变了,散户逐渐退出市场是市场进入成熟的必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