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商务部 制图:沈亦伶
我国企业“走出去”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对外投资的关键
“墙外开花”还需“两头香”(经济热点·对外投资新观察②)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7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年末存量的13.5%和5.2%,流量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二位,存量跃至第六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全球市场一道新的风景线。然而,一些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盲目、非理性行为,难以为继,引发市场和监管层密切关注。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已相当可观,但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投资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
钢铁厂去买饮食公司,一窝蜂收购足球队……一些国内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在“走出去”中没有进一步“走上去”
今年6月,在法国尼斯附近,地中海俱乐部的Opio度假村重装开业。该俱乐部董事长兼总裁亨利·吉斯卡尔德斯坦在开业庆典上介绍,2016年,俱乐部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6%。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复星国际成功控股后实现了团队稳定,让地中海俱乐部多年前启动的战略转型得以成功实施并继续深化。
“复星与地中海俱乐部更深入的合作,将为双方创造巨大价值。旅游度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板块之一,我们会给地中海俱乐部带来更多源自中国的增长动力。”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说。
境外投资快速发展,是近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2—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5.8%,占全球比重由2002年的0.5%提升至13.5%,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耀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些企业借助“走出去”不断发展壮大、做强做精自身品牌,但也有一些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比如,有的国内钢铁厂去海外买了饮食公司;有的企业国内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却仍借钱到海外收购;还有,近3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一窝蜂高价收购了15家足球俱乐部……一些企业的投资不仅在真实性、合规性方面有欠缺,还与我国鼓励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有的甚至对国家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对海外投资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战略,一些企业简单地认为海外投资是尚未开发的“蓝海”,或是把“走出去”仅仅当作“走出去”,而没想过更进一步“走上去”。“有的企业投资决策较盲目,等交易落地、项目启动,才发现前期规划不切实际,最终自食苦果。”
“投资只是手段,根本目的还是要追求产业深度、技术高度,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郭广昌说。
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融进去”
“赢得投资项目所在国政府和所在社区认可,才能树立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北方公司总裁植玉林说。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研究团队2017年调研数据显示,72.3%的企业认为政治风险是当前海外投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而腐败和政治安全是政治风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走出去’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战略,但跨境交易仍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在交易过程或投后整合等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出现风险或问题。”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说。
植玉林说,海外投资如果把国内经营那套直接搬过去,是行不通的。国内项目工期紧,还能从全国调兵遣将,而在海外,员工到一些国家的签证都是大麻烦;海外工程建设物资材料采购的规格、条件不同,有些装备还要有指定标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融进去”。
怎样才能做到“走进去”“融进去”?植玉林认为,在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应高度重视促进当地就业和改善民生,采用国际通行环保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法律和民俗,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
商务部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说,海外投资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对东道国市场的机遇和风险有充分认识、辨别和管控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也往往是融入当地社会、本土化做得好的企业。“投资与贸易不同,不是只做一单就行,而是一种长期的商务活动。”
国际化经营,核心离不开“人”。“尤其是去一些政局不太稳定的地区投项目,做不好‘人’这个重要功课,企业很难立足。”植玉林认为,应当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在发现和抓住商业机会、识别投资风险、整合全球资源以及专业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人才资源属地化建设十分关键,企业要“用当地人管当地人、用当地人办当地事”。
祁斌认为,“走出去”的核心是发挥我国与投资所在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进行交换,推动合作。一个成功的海外投资项目,除了能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协同效应,还必须惠及投资所在国,与当地企业和产业合作转型,实现共赢,“墙外开花两头香”。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离开国内搞国际化走不远也走不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近年来,国际投资热点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我国适时加强对“走出去”的引导很有必要,但如何加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结合也很关键。
从现实来看,不少企业并没有正确把握国外与国内业务的平衡,资本“走出去”了,但先进技术、产品、服务和营销网络“引进来”还很不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我们不仅自己进行全球化布局,也希望在自身积累的全球资源基础上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郭广昌说,前不久,复星投资的葡萄牙商业银行(BCP)与银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欧洲地区开展银联卡受理和发卡、创新支付推广等合作,这是复星助力“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全球布局的成功实践。
“走出去”走得好不好,与国内环境密不可分。业内人士认为,离开国内搞国际化走不远。虽然有些项目完全依靠海外投资和海外的自有资金,但最终对海外项目担保的还是国内母公司,境外银行也是根据境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实力和信誉给予贷款及金融支持。
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新增投资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对外投资实现区域优化。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说明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也在优化。
徐洪才认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优化,有助于实现国内国外的双向良性互动,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先进技术“请回来”,中国市场对接全球先进技术和成熟商业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走出去”要走得又稳又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引导。面对近年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对外投资过快增长的现象,有关监管部门进行了风险提示,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政策稳定可预期、更透明公平,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真实合法对外投资,是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保障。”郭广昌说。
植玉林建议,应持续加强统筹协调,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投资权益保护、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税负稳定等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少和化解国际化经营风险。同时,加快我国自主可控的金融、法律、航空、物流等服务业“走出去”步伐,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企业对外投资与贸易提供更好支持。记者 王 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