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国资国企通过各种渠道加速布局养老服务业的迹象日渐明显。
近日,包括京沪在内的多地国资国企开始积极进入养老服务业,不断丰富养老领域的服务和产品供给。如上海地产与万科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发起成立上海申养投资管理公司,专注于养老运营服务;光大集团也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投资基金,投向养老产业;上实集团在上海崇明东滩开发了专门的养老社区,并引入瑞金医院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等。
“国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功能,推动处置地方僵尸企业,整合土地资源,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国资具有政府背景,在低成本整合土地资源的同时,联合地方医疗资源的能力较强,容易整合形成区域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8月17日,某大型保险集团研究人士崔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进入养老领域,要坚持服务健康养老的初心,切忌变通成为商业住宅。
十万亿市场待开发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
老年人规模的快速增加,使老年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备受关注,大量资本开始加入掘金养老产业大潮,相较于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或民办养老机构,国有企业在资金、场地及其他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养老服务业带有公益性的成分,比较符合国资国企的定位。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中福协金融服务分会会长费淳璐表示,老年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级。
“进入‘十三五’之后,大量的养老服务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服务业形成了一个新的风口,目前介入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有两方面的企业,一方面是保险公司,主要是打造重资产养老社区;另一方面是报业集团和文化传媒,主要涉足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方面的轻资产型养老。”8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当前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正在加速转型和优化布局,将不断在民生保障、基础设施、战略性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养老领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业界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养老产业对于国企来说普遍还是一项“非主流”的投资项目,但是在养老需求井喷的大背景下,市场原有养老产业业务也将更加契合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的转型发展。
上述专家同时表示,做大养老市场需要国企民企共同发力,国资国企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养老服务业有望成国企主业之一。
“择偶”倾向重资产
几十亿的市场份额,国资国企大部分倾向重资产型养老项目。
“养老服务项目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重资产型的投资,主要是以养老地产作为载体进行机构养老投资,这部分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另外一种是轻资产型的投资,这类投资规模较小、回收期较短,主要就是整合医疗、旅游等资源,针对社区和居家养老群体进行服务。”董登新表示,养老服务业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养老金的储备、管理和投资,主要包括公共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公共养老金包括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私人养老金主要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各大机构对养老金的托管和投资业务都非常重视,从受托人到账户管理人到托管人到投资管理人都是金融机构来担当的。
事实上,作为养老金的一部分,企业年金多年来一直是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各机构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建立养老金公司的资质,希望得到更多的业务空间和话语权,如今,随着养老金并轨,又多出了职业年金业务。
据记者了解,国资国企参与的养老项目大部分是重资产型,利用土地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稀缺性高端养老产品和大体量综合养老社区,是近期国资国企进入养老领域的普遍做法。
近期,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运营的“金色阳光”颐养院,是目前上海市首家内环内养老服务中心。据记者了解,该项目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并与临近的仁济东院等建立了医养结合的绿色通道,该项目也是陆家嘴集团进入养老地产领域的试水项目。
不过,在养老领域,国资国企单凭地域优势介入的成功案例很少,民资又往往局限于资源不足、可持续性不强,难成气候。面对“深度老龄化危机”的逼近,制定养老服务的标准,探索新的市场模式意义极大。
据记者了解,上海正在尝试通过国资国企的“混改”,引导带动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业进而探索未来城市养老的新路径,这种通过国企混改引入民资的模式,要的不是资金,而是民资的人才、能力、机制、活力和市场意识。
同时,北京也已在专项规划中明确,北京市国资委出资的国资公司、首钢总公司等4家单位将把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企业“十三五”期间的主业或培育型主业。
崔鹏建议,国资国企进入健康养老领域时应轻重结合,既要有重资产的园区建设,也要引入健康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健康养老服务,提升健康养老社区的特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