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以来,随着股价下跌压力的增加,暂停或减缓IPO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主流观点认为,IPO的加速使得大小非套现的压力大于股市的新补充资金,打破了股市的生态平衡,股市下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IPO速度太快。但也存在另一种声音,认为IPO的速度与节奏与二级市场股价无关,不应该把股价下跌与IPO挂钩。
那么,IPO与二级市场股价之间究竟是否存在联系?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大小非的解禁对股价影响巨大。新股的大小非套现而导致股价快速下挫的最典型证据是“第一创业”的股票。5月11日,第一创业迎来9.8亿股限售股解禁,解禁比例占总股本的44.77%,占解禁后流通股的81.74%。第一创业解禁股数是其此前流通盘的4.48倍。在解禁前后股价出现持续下跌,从20元左右下跌到5月23日的8元,下跌幅度超过50%。
既然一只股票的新股解禁对股价形成冲击,那么,这样的新股越多,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就越大,这是IPO对股价构成影响的直接证据。
如果因此认为是新股发行速度太快导致了股市下跌,在逻辑上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在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不断下跌的同时,上证50指数却不断上涨,截至5月底,沪深两市共有140多只股票创2015年以来的新高,有17只股票创历史新高。有800多只股票创2015年来的新低,但出现下跌的不仅仅是存在大小非解禁或减持的股票,创新低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小盘股、垃圾股。如果是新股IPO的速度太快影响市场的供求平衡,那么,它影响的是所有的股价走势,而事实情况只是部分股票下跌。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IPO的速度与数量似乎与股市的二级市场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
从股价定价理论来看,股价是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贴现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上市公司的收益预期、无风险收益率及风险溢价。股价高低与IPO的速度与节奏之间的确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因此而认为股价波动与IPO的速度无关,似乎又与市场运行的现状及投资者的直接感受不一致。6月初,在市场呼吁下,新股发行由之前的每周10家减少到每周5家左右,募集资金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受此影响股价开始止跌。不仅如此,历史上多次发生类似暂停IPO的政策干预。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7月底出台的“三大救市政策”,为了刺激股价,当时出台了三个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暂停新股发行。后来,每当股价低迷,无论是市场的呼声还是监管者的政策储备里,都会有“暂停IPO”这一选项。因此,“IPO的速度与股价无关”的结论不符合中国股市的现实状况。
笔者认为,要理解中国股市的现实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应该从股票的“壳价值”入手。对于我国沪深的股票市场而言,上市公司的股价里不仅包括“贴现价值”,而且包括“壳价值”。在中国香港市场或国外成熟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壳价值”接近于零,股价由贴现价值决定。“壳价值”可能是我国沪深股票市场最重要的特点。
因为IPO一直受到严格控制,因此,沪深股市的新股发行存在较高的“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和灰色成本),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有了“壳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没有任何主营业务,却有不菲的市值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没有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的市值视为“壳价值”。
壳价值取决于IPO的成本,因此,每当IPO暂停或暂缓,壳价值就必然上涨。例如,2013年底单个壳价值大约在7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底单个壳价值上涨到了30多亿元人民币,期间主要原因是IPO被暂停。
壳价值与股本大小之间关系不明显。因为小盘股重组的成本低,其壳价值比大盘股的壳价值要高。假设一个壳公司的价值是30亿元,那么,一个股本为3个亿的上市公司,每股包含的壳价值约10元。股本越大,每股包含的壳价值就越低。
因此,给上市公司估值时,要将其“贴现价值”与“壳价值”区分开,上市公司的“贴现价值”取决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未来预期,而其“壳价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无关,它主要与IPO的成本有关。
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股本大多数都较小,每股包含的“壳价值”较高,这就是为什么中小创的估值一直居高不下的关键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同一家上市公司之间A股与H股之间存在差价,而且差价与股本大小呈反相关关系。
“壳价值”存在的前提是新股上市要存在“成本”,如果新股发行速度加快,意味着IPO成本降低,壳价值自然贬值。如果符合条件的公司就可以上市,则股票“壳价值”将自然消失。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2016年第四季度以后中小创的股价开始步入熊途,主要原因是IPO步入常态化,新股上市加快,壳价值在贬值。
如果实施注册制,则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将重新估值和定价。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对注册制高度忌惮之原因。
壳价值的存在使得沪深股市难以成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也扭曲了投资者的行为,必须进行改革。即新股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高估值的股票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操之过急会出现市场恐慌性抛售,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5月之后的股价大幅度下跌就部分与有关。
如何平衡改革与市场风险?需要监管者高超的操作技巧。依笔者之见,以时间来化解矛盾或许是可行的方法。首先是稳定市场情绪,在此前提下,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