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制定完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近日,随着意见征集日期即将结束,办法即将正式发布。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都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合计出资不超过530亿元。加上已经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等15家商业银行,合计最高出资资本金已经达1140亿元。
一时间,手持“全能牌照”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是否将冲击公募基金引发了市场关注。笔者认为,总体来看,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对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形成巨大冲击可能性较小。
首先,当前资产管理行业所管理的资产规模相对于居民储蓄存款存量规模已较为巨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规模达到21万亿元,信托业资管规模达到24.27万亿元(年中数据);券商资管规模达13.61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资产净值约公募总规模达到13.3万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为5.06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规模约15.29万亿元(2017年底数据),期货资管规模达1546亿元,各类资管机构合计资产管理规模达到87.63万亿元,而10月底居民储蓄存款规模达69.71万亿元。不难发现,资管行业所管理资产的总规模已经超越居民储蓄存款规模,这就意味着当前资管行业投资者当中,机构投资者已成为重要力量。
以公募基金为例,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占比在2008年前增长至75%左右,2008年后总体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占比大致在45%-50%之间。(数据结果是根据万得资讯和公募基金定期报告整理计算得到。)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一个机构投资者还要参与公募基金的投资,说明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身份是有缺陷的,也是对普通中小投资者的不公平。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市场角色定位需要进一步厘清,假若其作为资管机构的定位与公募基金并无显著不同(且各大银行目前均已有其控股的基金公司),那么在上述格局的中国资管行业当中,短期内看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作为的空间较小。
其次,银行迅速组建团队扩大理财子公司,对A股市场的权益投资规模面临现实困难。客观而言,银行体系投研能力、市场化薪酬、客户风险偏好等方面仍是银行扩大权益投资规模的现实制约。在某些资产,比如股票与量化投资方面,银行一直以来介入较少,客观上需要与基金公司合作。近年来,银行资管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前几年主要依赖委外投资,资金量大但专业队伍建设滞后,风险控制水平也相对有限。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独立发展权益投资面临客观局限。同时,由于权益投资风险总体相对较高,高净值客户也并非必然是高风险承担类型的人群,而普通客户的风险偏好可能更低。未来,考虑到客户风险偏好,预计理财资金配置权益投资方向产品规模仍将有限。
第三,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的监管和公司治理将形成一定的难度和挑战,需要较长时间和管理成本来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理财子公司作为银行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尽管将作为独立法人注册经营,其业务收入仍将并表于母公司的银行,公司治理和人事组织管理必将受到母公司的直接干预甚至直接管理,很难实行完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由于理财子公司的业务内容是资产管理,其业务牌照的发放和机构监管是由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实行,而母公司银行却受银保监会和银行业协会监管和指导,同时理财子公司势必会与母公司银行发生大量的业务和人事的交叉管理和关联交易,因此产生的监管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难度和真空将提升监管和公司治理成本,降低管理和经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