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入门300问”系列 认识投资好朋友:基金投资

深交所投教

  编者按: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募基金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日益丰富公募基金产品成为老百姓投资理财的重要工具选择。为帮助新入市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做好基金投资入门功课,系统掌握基金投资基础知识,深交所投教中心特别推出《投资者入市手册(基金篇)》,并在此基础上精编为基金入门300系列文章。本篇为第一篇,带您认识“基金”,一起来看看。

  深交所投教丨认识投资好朋友:基金投资

  1. 什么是基金?

  答: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2. 什么是公募基金?

  答:根据募集方式的不同,基金可以分为公开募集基金和非公开募集基金。公募基金是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在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下,在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管理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行业规范。本系列文章所述“基金”,除特别说明外,均指公募基金。

  3.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有何区别?

  答: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主要区别包括:

  首先,公募基金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基金,可以通过基金公司直销、第三方代售等方式面向公众公开发行,而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发行,只能向特定合格投资者募集。

  其次,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产品,所要求的购买资金门槛通常比较低,而私募基金要求投资者具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相应的购买资金门槛比较高,通常需几十万元起步。

  第三,公募基金透明度相对更高,通过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定期公布产品投资运作的相关信息,而私募基金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披露产品信息,披露内容非公开发布。

  第四,公募基金在风控和合规方面较为严格,投资过程中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而私募基金则较为灵活。例如,公募基金组合的投向和可运用的投资工具比较单一,而且由合同事先约定,在投资过程中很难直接变更。而私募组合通常约定较少,在投资工具运用方面也更加灵活。

  第五,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收费机制不同,公募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管理费,而私募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浮动管理费(业绩提成),例如,私募基金可在合同中约定在投资收益中提取20%作为提成。

  最后,公募基金的流动性通常要好于私募基金。在产品成立后,采取开放式运作方式的公募基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仓封闭期运作后通常就可以进行申赎,而私募基金通常采取定期开放的形式,如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开放赎回一次。

  4. 投资公募基金有哪些优势?

  答:与其他主流的理财产品相比,公募基金有着自身突出的优势,是更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普惠金融工具,能够以更低门槛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服务。

  首先,公募基金受到严格的监管,客户资金由第三方托管,安全性高。

  其次,公募基金透明度高,产品净值每日更新,基金季报、半年报与年报等定期报告也会充分披露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

  第三,参与门槛低,公募基金起购门槛低,与银行理财产品或者私募基金相比,可以给予个人投资者更多参与机会。

  第四,产品流动性强,开放式公募基金大部分时间都开放申购赎回,能够较好地保障资产的流动性。

  第五,可选产品丰富,公募基金产品投资资产类型与产品类型多样,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与资产偏好的投资者都能提供有效的产品解决方案。

  5. 哪些人群适合购买公募基金产品?

  答:公募基金安全性高、透明度高、流动性强与投资门槛低等特点均能较好地满足投资人的理财需求。公募基金产品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普惠金融的理财工具,是适合普通投资者投资的理财产品。

  适合投资公募基金的人群较为广泛。比如,有稳定薪资收入、有理财需求但缺乏市场专业知识和投资能力的工薪族,以及有较强的投资意愿,但受制于工作而无暇理财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省心省力地解决投资难题;此外,一些有特定投资目标的人群也可以考虑投资公募基金,比如希望投资海外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QDII基金,希望实现养老目标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养老公募基金等。

  总体而言,基金产品在产品类型、投资范围、投资策略、理财方式等方面有着大而全的优势,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资产配置需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