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战胜“心魔”

杨皖玉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大器晚成。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这句话告诉人们,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要开始,都来得及。

  不论20岁、30岁还是40岁,养老投资从“现在开始”都不算晚。

  面对养老,许多人都懂得“时光易逝催人老”的道理,却总在开始之际踌躇不前。想在老年时拥有乘凉的大树,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战胜从“道理都懂”到“开始动手”之间的一些“心魔”。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测试,要求一群人做两道选择题:第一道题是现在拿到100美元,还是等待一个月之后拿到120美元;第二道题是等待12个月之后拿到100美元,还是再多等待1个月之后拿到120美元。

  在第一题中,虽然多等一个月,就能多拿20美元,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现在拿到100美元;在第二题中,大多数人则选择了13个月之后拿120美元。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发现,“远见”往往知易行难,“眼前回报”的吸引力很强大。只有当桌面上没有“即时回报”这个选项时,人们的行为才会更加理性。

  养老储备是我们“留给数十年后的自己”的礼物,而“即时回报偏好”这个心魔,会弱化我们的理性决策以及提早启动养老储备的决心。

  当人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事件时,往往会努力忽视甚至贬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以此为借口,沉溺于当前的享受。而在面对几十年后的退休养老需求时,这种心态或许会更加明显。

  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回避,以及对“保持原样”的偏好,导致人们不愿意因为养老规划做出财富分配方面的改变,或者干脆对养老需求视而不见。在“舒适”的拖延中,白白浪费了本可以储备资金进行投资、通过复利效应积累财富的大好时光。

  对一些人而言,“赚200元的快乐远不能抵消损失100元的痛苦”,投资常常希望时时刻刻能够“保本”。这也是开启养老投资时常见的心魔之一,即确定性偏好。

  但实际上,要提高养老金账户的中长期投资回报,需要开展多元资产配置、适当提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这会导致账户的投资收益出现波动,短期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

  当“保本”的惯性被打破后,人们容易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恐惧心理,最终减额参与、拒绝参与或者提前退出养老金计划,从而失去长期增厚养老储备的机会。

  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太多可能会导致无法做出选择。有一项著名的消费行为研究显示,商场里陈列简约的货架比琳琅满目的货架更容易吸引顾客快速完成采购。

  养老规划和投资也一样,你一言我一语,众说纷纭,信息过载、选择过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在信息过载和惯性决策“心魔”的影响下,有人或视而不见,因选择焦虑而直接放弃;有人或墨守成规、随波逐流,不及时进行规划、更新决策,最终追悔莫及。

  个人养老投资,是一场心态和意志力的较量。在这一过程中还会经历许多反人性的考验,需要投资者有更多耐心和恒心,克服惰性、惯性和非理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