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华宝基金刘自强:从牛熊周期看2023年布局策略及交易操作

刘自强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刘自强 华宝基金均衡风格投资总监 华宝远见回报、华宝动力组合、华宝行业精选基金经理

  2023年大概率是见底转折之年

  2023年开年以来,A股市场从强劲反弹到进入相对平缓的震荡整理期,目前又再度呈现较火热态势。总体来看,它还是反映了经济不断复苏的基本态势。我们认为2023年将是熊市以后的见底转折之年,同时也是新旧周期交替的时期。在这种阶段,市场往往以高波动和反复震荡为基本特征。

  站在当前时点来看2023年全年市场,我们相对比较乐观。今年的市场环境,与2021年可谓形成方向完全相反的镜像。

  A股市场自2021年开始转折向下,当时的市场环境是长时间牛市后的高估值叠加经济基本面向下。而当下来看,A股市场已经历过2022年一轮比较快速的熊市,并且如果把2019年行情启动以来的时间叠加来看,自2019年至2023年初,已经历整整四年时间,这也正是A股一般一个完整牛熊周期的时间维度。在经历了这一轮周期的最主要部分之后,市场大部分品种的估值水平已经降至历史平均水平以下,此外经济基本面也出现了扭转性的变化——疫情影响消散,经济和生产得到恢复等。这几项叠加在一起,决定了对全年行情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有利的。

  震荡市宜稳扎稳打获取回报

  在市场不同的周期阶段,我们要从各阶段的特点出发去寻找合适的风格、合适的行业。结合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在市场处于底部即将开始反转的状态时,这样的年份能够实现投资收益,但投资的难度在加大,因为市场偏震荡为主。同时从新旧周期交替这一点来看,资金很可能要从过去一些拥挤度比较高的板块流出,逐渐形成共识去寻找新的板块。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会对很多板块去做尝试性的配置,但持续性不会很强,热点往往此起彼伏。这就是熊牛“交接棒”年份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震荡市投资难度会加大,所以我们应该适当调低投资收益的目标,更多去稳扎稳打以获取绝对回报。

  针对市场此起彼伏的状态,今年可以采取相对均衡的策略,不要押注在某个特定行业上。同时,至少在2023年上半年,我们希望把投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偏价值而不是偏成长的方向上。虽然去年成长股跌幅较大,但整体来看,成长股和价值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估值差异,估值比在历史上来看仍处在较高的位置。

  A股市场一向有着“蓝筹搭台成长唱戏”的说法,的确,只有在经济基本面出现持续性复苏、投资者信心逐渐稳固恢复,同时蓝筹股逐渐地把整个市场的估值水位提升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再去选择向成长股做切换,才会来得更顺畅,后续才会走得更远。

  着眼较长周期,严控回撤风险

  因为市场在反复震荡,所以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注意及时止盈,以及在市场跌下来时,也要明确认识到转折年的契机,勇敢地进行配置。

  就行业轮动而言,市场普遍格外关注回撤控制的问题。其实我们首先需要提示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在市场快速变化的短周期轮动中多次胜出,频繁参与短周期轮动,反而容易导致回撤较大。

  相较而言,我们一直着眼的是对行业相对较长周期的判断。如果在A股对行业周期进行震荡市、熊市、牛市或者底部转折区域的划分,基本都是以年为单位。

  总体上,为了减少回撤的风险,我们主要是做到这三点:第一,在组合配置时,以相对较长的风格特征作为轮动的基础,较少去追逐短期的市场热点;第二,在行业轮动上提高正确率;第三,在判断错误时采取措施及时修正。

  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行业轮动的正确性,包括自下而上的研究,以及自上而下的一些策略,后续又引入了一些偏量化的方式来辅助决策,以及在偏交易层面也有一些试验。近年来,我们的正确率的确在不断提高。

  此外,交易上的纪律性约束有助于我们较好地去识别错误、纠错。例如,我们在看好一个行业以后,首先不妨配置少许仓位的行业龙头股。龙头股能够真实反映出行业的好坏,另外盘子大、流动性比较好,即使判断失误,撤出的影响也会相对比较小。买入龙头股后我们会一直等待,等到市场开始提供正反馈,例如买入的品种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呈现正向收益并出现超额收益。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再在偏右侧的环境下提高配置,并且会开始选择那些弹性比较大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二三线企业。在这样一种“左侧发现行业,右侧加仓行业”的纪律性模式下,即使要纠错,也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同时如果市场趋势起来,也有利于我们在效率最高的时候把最有弹性的部分加上去。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文不代表公司管理产品的投资策略,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

  —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