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广发基金刘格菘:聆听时代新声 关注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 刘格菘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编者按:

  珠江滔滔,不舍昼夜。

  在时间的洪流中,风流终被裹挟而去,唯价值沉淀。

  何谓价值?《资本论》赋予了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在证券投资领域,价值通常是在说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赋予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好公司需要日积跬步打造护城河,好生意需要千锤百炼形成强壁垒。好价格,也需要在市场的波动中等待时机。价值投资背后,凝聚着时间的结晶。

  我们邀请到广发基金的基金经理,请他们分享对于时间的认识,对价值的思考。

  让我们,以时间的名义,为时间正名。

  让我们,以价值的名义,为价值赋能。

  珠江滚滚,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同时代的经济有着不同的发展动力。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会从某个角度反映这些时代“马达”的价值:从2009年“煤飞色舞”的周期、2015年互联网潮流下的“创蓝筹”、再到2017年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漂亮50”行情……市场,总是能成为时代的注脚。

  那么,站在全球后疫情时代,什么样的资产将会是未来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

  我的答案是: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

  过去几年,中国出现了一批全球技术领先或成本领先的制造业。它们的供应链大部分在中国,产业链比较完整,并逐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而在需求端,这些公司的产品面向全球。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供应链大部分在国内、需求面向全球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制造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核心资产。

  两大内涵:“独家”供应与世界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在供需研究框架下,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需求面向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其产品力很强,成本优势明显,很难在国际上找到竞争对手;二是供给和产业链大部分在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完整可靠,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光伏就是其中的代表行业。在需求端,中国对光伏的需求只占全球总需求的不到1/3,其余需求分散在全球各地区,包括北美、日本、中东、欧洲、南美等;在供给端,上游硅料的生产,中游硅棒、切片、电池,下游的组件等超过90%以上的产业链均分布在中国。这两个特征完全符合我们对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的界定。

  这种全球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中是如何形成的?

  纵向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0~1阶段)是技术的探索与确立、设备引进与研发、资本投入、人才培育的阶段,企业成长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阶段(1~10阶段)龙头雏形初现,但仍然需要不断扩产能、抢市场,行业供需都在快速扩张,龙头公司的盈利会出现明显的大小年现象。

  在长期优胜劣汰中,制造业通过自身的制造成本、工程师红利、研发积累、企业家精神、产业链配套等,构筑起自身强大的护城河,不易被新的进入者颠覆,供需格局稳定,需求扩张的红利会落在龙头企业头上,龙头的成长速度可能超过行业成长速度,盈利不再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此时产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10~N阶段),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从横向看,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并在全球比较中脱颖而出。根据业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升级,制造企业的产品会从简单向复杂过渡,同时推动上下游同步跟进,从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有很大差异。自2001年以来,欧美的制造业走的是全球分工路线,产品复杂程度没有提升,这表明他们的技术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产业聚集效应在下降。而与中国同样具备劳动成本优势的拉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制造产业并没有出现产业聚集的趋势,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出现产品复杂度的提升,这也说明制造业的发展并不能够用劳动力成本单一要素解释。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产业链聚集效应也在持续显现。除劳动力成本外,工程师数量和产业体系的完备性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意味着其在创新能力、综合成本、组织能力、响应能力具有综合性的优势。这种体系性的优势一旦建立就很难被颠覆,因此,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会不断拓宽自身的护城河。

  时代背景:振兴之基与复苏动力

  复盘资本市场表现,与时代的基调总是同频共振。以A股为例,2005~2010年表现最好的是“五朵金花”,它们分别是推动经济大发展的周期性成长行业,如钢铁、煤炭、电解铝、房地产等。

  2010~2015年,表现最好的行业是消费电子,智能手机快速渗透,相关产业链欣欣向荣。2015年之后是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生态大发展,涌现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包括手游、视频以及互联网加速等上市公司蓬勃发展。2016~2020年居民收入明显提升,白酒、家电、医药等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成为最受益的方向。

  步入2021年,“科技自强”“双循环”等成为新的关键词。“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落到产业发展上,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的时代背景是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补短板。从这个时代背景出发,立足拥有比较优势、需求面向全球的中国制造业,有望成为新的核心资产。

  首先,制造业是立国之本。由于产业链长,带动上下游发展的能力强,劳动力需求大,技术设备投入要求高,可以说,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将持续拓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投资机会。

  其次,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高效组织能力可以快速响应全球复苏需求。尽管疫情形势仍存不确定性,但经济要复苏,流动性也难大幅收紧。相较中国体系化的产业优势,疫情对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冲击更加明显,从而又加强了短期供给出清,强化了中国制造的优势。

  哪些细分行业有望在制造强国和经济复苏过程中获益呢?

  第一,跟海外相比,从一开始就具有技术领先+成本领先优势的行业,包括光伏、动力电池、储能、新能源整车。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国际环境下,这些行业毫无疑问具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第二,一开始落后、但是通过技术追赶达到成本领先的行业,同样具有比较好的成长性。例如,面板、钛白粉与炼化等代表的化工材料行业、CXO、部分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是“老树焕发新生机”的典型。

  -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