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公司自身价值出发 挖掘确定性投资标的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鹏华优质企业混合基金拟任基金经理 袁航

  今年A股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确实异常复杂和严峻,出现了一些黑天鹅事件。但越是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时候,越需要静下心来寻找把握中长期相对确定的因素,这有助于我们走出投资困境。虽然股市遭遇了一些逆流、寒流,但决定股价中长期表现的一定是社会产业发展的主流。

  两大因素构筑中长期成长空间

  市场走势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相对于短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未来中长期相对确定的因素更易于判断,也更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无风险利率下行。无风险利率是大类资产定价的锚,我们可以把资产理解成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分子是盈利,分母是贴现率水平,无风险收益率水平降低,实际上会提升资产的现值。无风险利率下行将在中长期对大类资产价格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相对于全球多国“负利率”环境,中国更具备货币宽松的空间。

  第二个中长期因素是目前估值位于相对底部区间。从全球范围来看,A股、港股当前估值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备投资性价比。当前Wind全A指数的隐含股权风险溢价处于均值以上一倍标准差附近,估值处于合理偏低水平。低估值构筑了安全边际,同时为资产打开了成长空间。

  投资要在不确定中把握相对确定的事情。投资者每天面对资本市场纷繁复杂的变化,更应该把握确定性高的事情。例如人们普遍希望延长寿命,人们普遍倾向消费更具品质的食物和饮料,人们面对同样的商品总是倾向选择更低的价格,不一而足;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临危不乱,从公司自身价值的角度出发,去挖掘具有安全边际、又具备中长期成长确定性的投资标的,以此来穿越周期。

  看好两大主线投资机会

  在经济结构大调整、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未来持续看好护城河高、商业模式优异、竞争力突出、盈利稳定的“泛核心资产”。回顾中国各领域“核心资产”崛起的第一步,受益于内需分蛋糕、供给侧改革以及行业竞争格局改善。展望中国各领域核心资产崛起的第二步,将受益于科技赋能、自主创新、全球化竞争。

  今年全年重点挖掘的领域将集中于两条主线,首先是高品质的成长型公司:第一,刚性消费类,疫情对某些日常行为习惯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刚性消费类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创造自由现金流的稳定性也会比较高,例如食品饮料,同时线上购买也会加速品牌化集中,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第二,医疗器械,短期是疫情影响带来医疗设备需求的提升,中长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偏刚性需求。第三,消费电子,消费电子产品创新会给客户带来新的用户体验,依靠产品迭代激发用户购买需求。

  第二条主线是受益于逆周期政策拉动的相关领域,包括传统基建和新基建领域。传统基建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基本盘,新基建则提供了新的增量。受益于传统基建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工程机械、建材等行业,受益于新基建的公司主要分布在通信、电力设备等行业。

  今年整体货币政策依然稳健,从“稳预期”到“稳增长”,财政政策从“提质增效”到“更加积极有为”。预计此次传统基建(铁公基等)将更多承担稳定增长的任务,新基建(如5G、医疗设施补短板等)将承担起培育长期动能的使命。5G建设与应用的时间窗口和外部扰动下的国产化替代浪潮,共同带动科技和创新类产业的腾飞。

  四步骤配置 注重绝对收益

  投资者在构建组合的过程中,应坚持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立足于在中长期取得显著的绝对收益,排名和相对收益只是投资路上希望看到的沿途风景,而不是最想要达到的彼岸。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围绕“优质企业、增长可期、安全边际”选股三项基本原则,偏重于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去把握公司个股的价值。

  首先,详尽了解公司。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企业,投资前要掌握公司的商业模式,了解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战略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面因素。

  其次,评估竞争优势。需要寻找具备护城河的优质企业,护城河并不是抽象的,它可以体现为品牌、成本领先、高客户黏性、高进入壁垒、差异化新品等。

  第三,寻找安全边际。结合公司基本面、竞争优势以及历史估值情况,评估公司内在价值,衡量安全边际。

  第四,中长期持有。在股票投资方面,复利的威力是巨大的,时间是价值投资者的朋友,中长期持有优质标的可以享受复利。

  股票并不是一个贴有价格标签的六位数代码。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六位数代码,上涨的时候会很开心,下跌的时候会很痛苦。实际上它代表的是对公司的所有权,公司通过产品和服务创造自由现金流,创造价值,为投资者提供回报。这种创造回报的能力,将极大地影响个股投资的效果。未来笔者将继续坚持均衡型价值成长风格,成长性与安全边际并重,精选竞争力突出的优质企业,力争中长期继续为持有人实现显著的绝对回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