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基金公司争先申报 政金债产品热度飙升

张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多只政策性金融债基金宣告成立,首募资金均超过50亿元,成为新发基金市场上的一抹亮色。政金债产品正成为基金公司争相布局的一大热门类型,数十家基金公司扎堆申报同一指数产品,大中小公司齐上阵,更有多家外资公募身影。多只场内政金债ETF交易活跃度遥遥领先。

  新发即“爆品”

  在许多新基金压着“达标线”成立之际,政金债产品的发行情况格外亮丽,更出现了“凡有新发基金即是爆款产品”的现象。

  数据显示,近日成立的国联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恒生前海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人保中债1-5年政策性金融债、景顺长城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等多只产品的首募资金均超过50亿元,其中,景顺长城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的首募资金高达73.9亿元。从认购户数情况来看,上述产品有效认购总户数均不超400户,受“大户”青睐的特征较为明显。

  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共有9只政金债产品成立,累计募集规模超过370亿元,除了两只跟踪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的产品外,其余产品首募资金均不低于30亿元。今年成立的第一只政金债产品惠升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首募规模高达80亿元。

  政金债产品“吸金力”强大,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借此实现了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恒生前海旗下政金债产品创公司成立以来的新发产品规模新高,公司总管理规模借此增长超过30%。惠升基金更是凭借两只首募规模均达80亿元的政金债产品,实现了公司总管理规模近50%的增长。

  大中小公司齐上阵

  新发政金债产品的火爆吸引了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竞相布局。Wind数据显示,仅11月份,就有8家基金公司上报相关产品材料获接收,为年内月度最高水平。截至12月6日,年内上报申请材料已获接收的政金债产品多达40余只,大中小公司均有亮相,还出现了外资独资机构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的身影。

  其中,不乏基金公司一口气申报多只政金债产品。如长城基金上报的长城中债0-2年政策性金融债、长城0-5年政策性金融债2只产品的申请材料同日获接收,中欧基金上报的中欧中债1-3年政策性金融债、中欧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两只产品的申请材料也于同日获接收。

  在政金债产品上尝到甜头的惠升基金似乎有意将此领域作为重要业务发力方向,继旗下已有2只相关产品后,公司又上报了一只惠升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基金。当该产品成立后,惠升基金将构建起一个具备0-3年、1-5年、7-10年等短中长三阶梯久期的政金债产品体系。

  整体而言,从年内各大基金公司申报的具体产品类型来看,跟踪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的产品尤其受到追捧,超过半数基金公司扎堆布局此类产品,12月4日申请材料新获接收的鹏华基金、中信建投基金亦是选择申报这一指数产品。

  据悉,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主要选取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沪深证券交易所流通的剩余期限为3年以内(含3年)的政策性银行债(不包括二级资本债、次级债)作为样本。截至12月6日,全市场目前仅有4只挂钩该指数的产品,均为今年成立,规模均超30亿元。

  恒生前海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0-3年政金债指数的产品比较少,具有一定稀缺性,而机构对于政金债这类资产具有天然的偏好和配置需求,因此相关产品的募集情况较为乐观。

  场内政金债ETF交投活跃

  政金债产品的走红不仅表现在新发产品火爆和基金公司竞相布局上,也体现在场内相关政金债ETF交投活跃度的明显领先方面。

  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共有2只政金债ETF,分别为招商中证政策性金融债3-5年ETF、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均成立不足两年。按照换手率统计口径,近期,两只ETF的交投活跃度在所有上市ETF中可谓遥遥领先。

  以12月6日为例,招商中证政策性金融债3-5年ETF换手率高达112.06%,居所有ETF换手率的首位,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换手率亦高达80%。前者全天成交2.08亿元,后者全天成交33.7亿元。在今年初,两只ETF的日换手率尚不足50%。

  富国基金表示,在交投活跃度上,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的单月日均成交额从今年初的20亿元上升至11月的50亿元,日均成交额翻番,足见资金对该ETF的青睐程度。该ETF的基金经理朱征星认为,当下环境对债券相对友好,债市或有希望持续反弹。

  恒生前海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基金的基金经理李维康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性金融债属于利率债,风险资本占用为零且有税收优势。因此,在明年信用利差可能收敛和风险资本占用提升两个因素推动下,政策性金融债基金对于机构的吸引力或有进一步提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