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公募新品发行开启跨年节奏

魏昭宇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3年仅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不少基金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年末冲刺”,积极布局新产品,甚至有基金公司已经提前进入了跨年发行的节奏。从募集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增量资金进入市场,不少产品交出了较为亮眼的募集成绩单。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目前市场情绪渐趋乐观,中长期的买点渐行渐近,进一步调整空间有限,市场短期仍可能呈现震荡磨底,或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多

  Wind数据显示,步入11月以来,截至11月8日,已有46只公募产品开启募集。总体来看,以认购起始日期为标准,共有90只产品选择在11月份开启募集。其中,权益类基金的发行数量最多,共49只;其次是债券型基金,共29只;此外,QDII基金有5只,FOF(基金中基金)有7只。

  从行业分布来看,不少新发产品走出了精细化、垂直化的布局思路。比如,申万菱信基金聚焦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出公司的首只QDII产品——申万菱信全球新能源股票型发起式;华安基金、国寿安保基金、信达澳亚基金都将目光放在了新材料领域,推出了新材料主题的主动管理型基金。

  部分公募费率改革后的首批浮动费率产品也在本月继续发行,不少知名基金经理亲自“挂帅”。比如,拟由富国基金基金经理孙彬和吴栋栋担纲的富国核心优势混合发起式于11月9日开始发行,拟由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刘伟伟担纲的中欧时代共赢混合发起已于11月1日开始发行,拟由大成基金基金经理刘旭担纲的大成至信回报三年定期开放混合于11月8日开始发行,拟由兴证全球基金基金经理何以广担纲的兴证全球可持续投资三年定开混合计划于11月13日开始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基金公司已提前筹划,积极布局“开门红”产品,发行时间最晚持续到2024年2月初。比如,南方恩元债券发起将认购截止日期定为2024年2月9日;国投瑞银顺轩30天持有期债券将认购截止日期定为2024年2月7日;富达裕达纯债将认购截止日期定为2024年1月30日。

  增量资金持续涌入

  Wind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为计算口径,自今年四季度以来,共有91只产品成立,合计发行规模约680亿元。其中,10月份成立的公募产品共计64只,合计发行规模约570亿元。

  四季度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产品是华夏鼎创债券,该产品原本将募集期定于10月9日至2024年1月8日,后于10月16日提前结束募集,最终首募规模约79.99亿元。Wind数据显示,10月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前10只产品中,有9只都是债券型基金,仅有1只为REITS基金——中金山高集团高速公路REIT,该产品的认购期仅1天,却达到了29.85亿元的募集规模。

  四季度以来首募规模最大的主动管理类权益基金为知名基金经理杨金金掌舵的交银瑞元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也是今年公募费率改革后首只公告发行的浮动费率基金,最终募集规模达16.68亿元,为主动权益新发市场注入了一抹亮色。此外,兴银智选消费混合、博道红利智航股票、融通致远混合等权益类产品亦取得了不错的募集成绩,首募规模均突破了5亿元。

  多只ETF类产品也展示出了较强的吸金效果。华泰柏瑞中证A股ETF、广发中证工程机械ETF、国泰中证全指集成电路ETF的首募规模均在4亿元以上,且有效认购户数均超过3000户。值得一提的是,华泰柏瑞中证A股ETF还是目前公募市场上首只跟踪中证A股指数的ETF产品,该指数成份股覆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指数样本数量多达4810只。“中证A股指数由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三市中剔除ST、*ST股票的所有A股组成,具有较完整的市场代表性,可以说是A股的‘超强代言’。”华泰柏瑞基金表示。

  以底部思维看待市场

  谈到四季度的行情,万家基金基金经理耿嘉洲表示,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但市场可能忽视了这种边际变化,这也符合调整尾声的市场特征。

  国泰基金认为,国内经济正进入年内第二个企稳修复窗口。政策上,稳增长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陆续出台。中央汇金增持四大行、证监会下调融券保证金比例,有利于投资者信心的稳定。基金经理赵大震表示,明年国内或将进入补库存阶段,美联储或将进入宽松周期,全球流动性有望迎来由紧转松的拐点。

  博时基金表示,8月底以来政策组合拳先后落地,政策底基本清晰,当前应以底部思维看待市场。市场进一步好转仍需要看到基本面与宏微观流动性环境的改善。具体到配置思路,博时基金表示,在市场底部区域应注重攻守兼备,建议以“顺周期+成长”进行“杠铃型”配置。一方面,关注顺周期与高股息的交集,具备上行期权的同时可加强组合防守能力;另一方面,增配科技成长,进一步增强组合的进攻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