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只公募REITs主题理财产品发行

银行系“掘金”多管齐下

黄一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0月29日-11月3日,由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红基础设施公募REITs优选1号”开始募集发售。这是首只公募REITs主题理财产品发行。在业内人士看来,基础设施公募REITs是撬动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突破口,将为商业银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助力,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公募REITs业务,提前布局多类业务,获得更多综合业务收益。

  公募REITs主题理财产品面世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中国理财网搜索发现,截至目前,网站仅有“阳光红基础设施公募REITs优选1号”一只理财产品以“基础设施公募REITs”命名,这也意味着该产品是首只公募REITs主题理财产品。

  具体来看,阳光红优选1号为三级(中)风险的权益类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产品初始募集规模拟不低于3000万元,募集规模上限为5亿元,起购金额为1元。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截至发稿时,光大银行APP显示,阳光红优选1号剩余可购买额度大于1亿元。

  投资范围方面,阳光红优选1号可投境内市场的固定收益类、权益类、金融衍生品类资产,其中公募REITs投资比例80%以上,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不高于20%,衍生品类资产持仓合约价值的投资比例不高于15%。

  投资策略方面,阳光红优选1号采取基础设施公募REITs优选的投资策略,对公募REITs品种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成长空间较大、估值合理的品种进行重点配置。同时,产品将充分结合公募REITs品种挖掘策略和资产配置策略,综合自身投资优势及资产配置能力,降低组合中各品种之间的相关度,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组合波动性,并根据宏观环境和市场阶段进行动态调整。最大化提升产品的投资业绩。

  多渠道参与公募REITs市场

  设立公募REITs主题的理财产品是银行系参与公募REITs的又一方式。

  此前,在首批9只公募REITs产品面世前后,银行系分别通过战略配售、基金托管人、代销、认购等方式参与首批公募REITs“掘金”。

  具体来看,战略配售和认购方面,银行和理财公司都有参与。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敏曾在中国REITs论坛2021年会上表示,建行旗下理财公司建信理财共参与8单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投资,合计认购金额超过32亿元,最终获配金额5.2亿元,是市场上参与首批项目网下询价力度最大、参与单数最多、对发行价格影响较大的理财公司。

  托管方面,首批9只公募REITs产品的基金托管人包括招商银行(托管7只公募REITs产品)、工商银行(托管1只)和兴业银行(托管1只)。

  代销方面,从首批9只公募REITs产品的代销机构来看,券商成为主要力量,银行和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占比较低,涉及的银行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等。

  “公募REITs虽是资本市场产品,但商业银行在前期项目贷款以及后期发行、托管和监管、基金扩募的杠杆融资、投资和代销等环节可全面参与。例如,银行可利用资管牌照优势,争揽公募REITs项目管理人、财务顾问等角色,获取可持续的管理费收入。同时,通过担任托管人、监管人等职责,在存款端获取稳定的资金留存。投资端上,优质公募REITs项目也将是银行理财的理想投资标的。”某国有大行人士认为。

  服务实体经济新途径

  自2019年基础设施REITs试点调研工作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展开,至今已两年有余。6月21日,首批9只公募REITs成功上市。首批项目上市后表现平稳,符合预期,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截至目前,第二批公募REITs项目已经蓄势待发,近期又有3只新产品获沪深交易所受理。可以预见,随着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推出和市场的逐步建立,我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市场前景可期。

  在工银理财项目投资部总经理钱小全看来,公募REITs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创新的重要结合,理财资金将公募REITs作为战略型新兴资产进行配置,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由于理财产品自身久期没有保险资金(特别是养老产品)长,且投资端对价格波动较敏感,而公募REITs作为股权类产品不能采用摊余成本法,理财资金很难在单一产品中大比例持有,更可能是作为一个尝鲜性品种,通过基金中基金(FOF)等渠道持有少量份额作为“固收+”的配置增厚选择。

  “未来能否上量,要看标的资产分布及现金流情况、后续市场流动性形势等因素再做判定。此外,当前理财公司积极布局养老产品,有助于拉长久期进而扩大对公募REITs的潜在需求。”王一峰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