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股权激励再发力 人才激励需长效机制
历经三次股权变更后,中欧基金的员工持股比例已突破50%(含员工持股平台),成为公募股权激励的典型样本。自2013年开闸以来,除创金合信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先行者外,近三年来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等头部公募也纷纷“试水”股权激励,中小基金公司更是相继仿效。
公募人士认为,对于公募基金公司以及员工来说,股权激励机制既是利益共同体,更是文化和命运共同体。在示范效应下,未来将会有更多案例。但股权激励并非“灵丹妙药”,机制与人才之间的兼容度问题,也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欧基金员工持股比例突破50%
中欧基金近期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公司原股东北京百骏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公司20%股权”转让给个人股东,该次股权变更已办理完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从2014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算起,中欧基金先后有过三次股权转让。除本次股权转让外,2014年中欧基金原股东国都证券和百骏投资各转让10%股权给公司核心员工,2017年该公司股东意大利意联银行和万盛基业分别转出10%和1.7%股权给公司核心员工。通过三次股权转让,截至目前中欧基金员工持股总数已超过50%(含员工持股平台)。
实际上,不仅中欧基金,早期实施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因持续纳入优秀人才,股权激励比例也在持续提升。比如,成立于2014年8月的创金合信基金,是业内首家成立时即实现员工持股的基金公司。初期,该公司员工持股比例只有30%左右,历经随后的增资扩股之后,截至目前的员工持股比例,已提升到49%。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激励机制创新是留住核心人才的重要方法。对有能力的人才来说,更倾向在能提供充分发挥空间和足够激励的平台上发光发热。
公募股权激励潮起
2013年6月起实施的《基金法》第二十二条指出,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公募基金股权激励大潮由此开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实施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数量已超过了30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Wind数据显示,2014年底中欧基金管理规模只有254.58亿元,到了2015上半年就一度突破千亿元大关。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中欧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高达3902.04亿元。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中欧基金也培养出了周应波、葛兰等一批实力派基金经理。
截至今年7月底,创金合信基金公募管理规模超600亿元,基金专户月均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一。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创金合信基金权益类基金近两年、近一年的收益率分别为170.08%和80.31%,均排在行业第三位。
示范效应之下,2019年7月南方基金成为“老十家”中首家推行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该股权激励方案涉及到了百余名中高层员工;2019年底,易方达基金股权变更获得监管批复,新增了珠海祺荣宝等6家合伙企业股东,合计持有9.39%的股份,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共出资1244.2万元,激励计划覆盖全公司超180人;2020年以来,还有广发基金等公募加入了股权激励队伍行列。除了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外,股权激励制度已开始在中小基金公司或个人系公募中推广。
将会纳入新激励对象
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直言,中欧基金高度重视人才价值,也高度重视人才机制建设,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和激励人方面持续探索,并不断迭代改进管理措施。人才机制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影响深远,也是公司长期业绩的保障所在。
创金合信基金总经理苏彦祝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合伙制之下,员工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劳动雇佣关系,也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这样的利益跨期调节机制,把员工团结起来做好企业。“好比种树,这种机制能优先保证公司在前期的挑水、施肥阶段活下来,等三五年结出果子后再分享给大家。”
据苏彦祝透露,未来创金合信基金会每隔一两年重新评估一次激励计划,对员工持股进行内部调整,“一些新来的员工,刚开始时不显山不露水,但过几年表现比较突出,我们就会重新评估,纳入到员工持股计划里面来”。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也曾表示,中欧基金进行股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机制,大家一起成为股东,做长期的事情。据悉,未来中欧基金也将继续逐步分批对公司的核心骨干等优秀人才进行股权激励。
苏彦祝也提醒说,股权激励并非“灵丹妙药”,基金公司的长足发展,还要考虑到机制与人才之间的兼容度问题。管理者在做出战略规划、确定好组织架构后,还要持续地跟踪各个岗位的人才匹配度,并持续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换句话说,人才组合比人才本身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