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发行再度升温 建仓态度谨慎

余世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基金发行持续升温。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目前正在发行和蓄势“待发”的基金在600只以上。公募人士表示,升温势头会延续到今年下半年。三季度是建仓的好时机,这些新基金可能会在电子、新能源等高景气赛道持续布局。

  发行热度和行情走势相关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7月,有135只基金处于“正在发行”状态。同时,以7月8日为认购起始日统计,目前有60只基金明确了发行档期。另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已获批但尚未发行的基金共有440只。根据规定,这些产品需要在获批6个月内发行。

  前海联合基金指出,基金发行的热度短期看与市场走势相关度较高。5、6月以来市场逐步回暖,基民的投资热情也在恢复,基金发行市场的热度有望延续。从中长期看,居民财富配置中权益资产提升是大势所趋,基金的发行规模将持续增长。

  Wind数据显示,今年2、3月新基金成立规模双双超过2800亿元,但随着A股市场震荡回调,4、5月的新基金成立规模出现明显下降,单月规模均不足1500亿元。到了6月,随着市场震荡走高,包括公募REITs和公募MOM等创新产品在内,新基金成立规模回升到了1970亿元之上。

  深圳公募人士张毅(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他所在公司有一只产品上半年就拿到批文了,但市场出现调整就推迟到下半年发行。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都会选择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进行。从6月份开始,新基金规模已在陆续走高,这种势头应该会延续到下半年。全年的基金发行规模有可能超过2020年,再创新高。

  Wind数据显示,2021年刚刚过半,新成立基金规模就达到了16394.50亿元,是去年全年31420.06亿元的52.18%。

  重点布局两类产品

  权益基金和“固收+”产品,将成为公募下半年的布局重点。

  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表示,下半年产品规划偏重权益类基金。权益市场长期机会比较显著,未来3-5年,依然可以取得不错收益。嘉实基金表示,该公司维持股票好于债券的判断,新基金布局会着重瞄准先进制造、大消费、大科技、大健康以及金融地产等细分方向布局。此外,包括嘉实电池龙头ETF等细分赛道产品也将陆续面市。

  从上述60只排上档期的基金来看,权益基金占据主流,其中有10只股票基金,30只偏股混合基金。此外,还有15只偏债混合基金、3只二级混合债基等。10只股票型基金中有8只为被动指数基金,属于布局各个热门赛道的主题ETF,如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ETF、华夏中证物联网主题ETF、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新华中证云计算ETF等;30只偏股混合基金,普遍设置了具体募集规模。如嘉实价值驱动一年持有A设置了120亿元的“爆款”规模,汇添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三年持有A、易方达产业升级一年封闭A的募集规模设定为100亿元。

  此外,被称为“固收+”基金的15只偏债混合基金和3只二级混合债基,不仅相当部分基金设置了具体募集规模,还派出了当家大佬坐镇。平安盈盛稳健配置三个月持有A设置募集目标50亿元,由平安基金FOF投资中心投资执行总经理代宏坤担任基金经理;招商瑞盈9个月持有A设置的募集目标是80亿元,由固收金牛名将马龙担任基金经理。民生加银稳健配置9个月持有设置了100亿元募集目标,由民生加银副总经理、固收资产条线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于善辉担任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建仓态度谨慎

  张毅说,在基金产品布局中,基金发行和基金运作是一体的,行情好的时候发行较为顺畅,但也要提前一步为新基金成立后的建仓做好准备。

  信达澳银基金7月1日公告显示,冯明远管理的信达澳银领先智选混合基金成立,首募规模50亿元,募集期间获得73.64万户有效认购。冯明远在谈及建仓时,表露出一定的谨慎态度。他表示,近期市场依然处于震荡格局,新基金会采用一个相对保守的建仓策略,匀速建仓,主要配置会集中于电子、新能源、计算机、有色和通讯等领域以及少部分周期类公司。

  7月7日,拟由杨德龙管理的前海开源优质龙头混合基金提前结束募集。杨德龙表示,当前是基金建仓的好时机,新基金除了看好新能源板块之外,还看好消费和互联网赛道。“我们提前结束新基金的募集,就是为了成立后可以逢低布局这些长期看好的优质龙头股,以更好地为持有人创造收益。”

  创金合信产业智选混合基金于7月12日发行,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李游表示,三季度会是不错的建仓时点,建仓节奏视市场情况而定,若短期调整幅度较大,建仓会快一些;若市场维持小幅震荡,则会逐步建仓。主要会看好三个方向:传统中游偏周期性的制造业,如机械、建材、化工;科技型的先进制造业,如新能源、军工、电子、通信等;TOC端的制造业,如汽车、家电、轻工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