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只新基金首募失败 固收类产品“弯道超车”

李岚君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4月12日,九泰量化新兴产业混合基金发布延长募集期限的公告。然而,这已经不是该公司今年首次遭遇“发行囧境”。4月2日,九泰盈丰量化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因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而发行失败。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在新产品发行上“摔跤”的情况绝非个例。目前已有68只基金延长募集期,7只新基金发行失败。业内人士认为,整体上看,一季度基金发行呈现前热后冷的特点。尤其是春节后权益市场进入调整,权益基金发行降温,更具稳健特点的固收类基金反而在销售端更受欢迎。

  多只基金发行失败

  Wind数据统计,2021年以来已有7只新基金发行失败。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有3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1只,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1只,灵活配置型基金1只,被动指数型基金1只。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发行失败的基金中,权益类基金占大部分。而从公司角度看,也不乏像交银施罗德这样市场号召力比较强的基金公司。

  对于权益类基金发行遇冷,中国证券报记者向多家机构人士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业内人士纷纷反馈:“一季度基金发行和权益市场相关度较高,呈现前热后冷的特点。春节后权益市场进入调整,公募的投资热情一下子从节前的沸点降至冰点,基金发行也跌入困境。”

  上海一家体量不大的基金公司更是感慨:“现在的发行效果与春节前完全不同,公司的发售预期已经调整得很低了,更不会追求爆款效果,仅希望能够在计划期内募集成功,顺利完成基金发行。”

  “已经被套的就当作交学费,不会再加仓。”面对日渐“消瘦”的账户,以“韭零后”青年为代表的部分基民抱怨说:“基金现在亏得‘跌’妈不认,哪里还有钱去买新基金。”

  降温苗头早已显现

  其实发行市场降温的“苗头”早已显现。

  Wind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期统计,3月新成立基金的发行总份额缩水到1471亿份,相比2月的3037亿份缩水一半。对比1月5632亿份的发行总份额,3月基金发行“萎缩”程度超过70%。从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看,1月份新成立基金平均水平高达35.42亿份,而到了3月份,新成立基金平均发行份额已下降至11.58亿份。

  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清晰地记得,春节前很多基金公司连夜修改发行日期,趁着市场发行火热,能提前的尽量提前,个别公司甚至赶进度到“周周发新品”的地步。果不其然,节后市场降温,市场对基金的热情开始逐渐消散。

  Wind数据显示,3月份起共有23只基金(A/C合并计算)延长了发行期,而1月、2月合计延长发行期的基金共计不过16只。

  “去年是绝对的大年,基金频频上热搜,更是火出了‘圈’,但牛市不可能永远都在。随着市场降温,基金净值开始下滑,基民们有了明显的负面情绪,发行自然也不好了。”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不仅是小公司,渠道同事也反馈,一些比较大的基金公司新发的基金一天认购量不过几百万,这还不及几个月前一小时的认购量。”

  年轻人对基金投资的态度也显而易见地降温。一位90后基民“自我反省”:“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讨论基金,在‘踏空就是亏钱’的气氛鼓动下,匆忙买入基金。主要靠抄网红的作业买基金,随意性极强,很快就被市场上了一课。在痛定思痛后决定学习一些金融常识、投资技能,等自己的理财能力上升后,再考虑购买基金。”

  “转战”固收市场

  不过,并非所有的基金发行都遇冷。那些具有稳健、固定收益特点的基金处境相对较好。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12日,3月以来市场中已有128只新基金成立,发行份额为1475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32只,混合型基金78只,债券型基金16只,QDII基金2只。其中,债券型基金的发行份额在3月份实现年内新高,为416.41亿份。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询问了多家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员后发现,稳健类产品成为部分银行的首推,“固收+”类基金由于其本身更为稳健的特点以及受部分基金公司和银行渠道的力推,发行情况向好。此外,很多迹象表明,新发基金已开始围绕“绝对收益”“稳健增长”“贯穿牛熊”“更好的持基体验”等关键词展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