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层估值合理 业界建言理性投资
■ 读懂新三板精选层
精选层首批32家公司列阵完毕,静待鸣钟开市。从基本面看,首批公司质地良好,“小而美”特征明显。从市场情况看,各类投资者打新参与意愿积极,对企业认可度高,为公司价值发现提供了估值之“锚”。
专家指出,精选层企业将享受制度红利带来的估值溢价,但质地和成长性才是提升企业估值的核心驱动力。对投资者而言,既要把握当下,还要着眼未来,参与新三板市场,尤其是参与精选层投资,需要认真研究基本面,熟悉交易制度机制,认清风险,理性分析、理性看待、理性参与。
首批企业基本面良好
目前,获得证监会核准公开发行的3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顺利完成了公开发行,合计募集资金总额94.52亿元。这32家公司大部分是在新三板成长壮大的优质中小企业,也有一些是与民生就业紧密相关的实体企业。总体来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民营企业28家,占比87.50%;中小企业27家,占比84.38%。二是行业分布集中。25家企业属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78.13%。三是经营和财务状况较为稳健。根据2019年年报,32家企业年末净资产余额平均为3.71亿元,营业收入平均为4.89亿元、净利润平均为5047.32万元,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3.59%。四是成长性相对较好。2019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为5.12%,净利润增长率平均为18.68%,净利润增长水平显著高于营业收入。五是研发投入较高,创新驱动力较强。2019年研发投入均为2462.39万元,同比增长超18%,平均研发强度为5.03%,显著高于新三板创新层。
广证恒生总经理袁季认为,精选层首批32家企业基本面总体较好,大部分企业聚焦主业,致力于深耕细分领域,在技术水平、产业链地位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在相应细分行业(领域)处于排头兵地位。
市场化定价受青睐
上述32家企业中,27家属于折价发行,占比84.38%,5家溢价发行。
统计显示,32家企业在估值水平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估值水平整体高于新三板市场。32家企业的发行市盈率(扣非)均值为31.08倍,而上半年末新三板全市场市盈率均值为20.14倍,三板做市指数、创新成指指数的样本股市盈率均值分别为17.83倍和22.46倍。二是相比交易所市场仍有估值“洼地”。27家企业的发行市盈率估值水平低于A股同行,其中20家企业的估值折价率高于20%。
目前网下询价已成为精选层的主流定价方式,29家企业采取这一方式确定发行价。“询价方式下以网下投资者为主要配售对象,可借助专业投资者对股票进行合理定价,通过多类型投资者的价格博弈,有助于精选层企业在二级市场获得更加合理的估值水平。”云洲资本合伙人习青青说。
中信建投投行委委员李旭东表示,定价是一件很专业的事,需要考虑未来直接转板上市的可能,也要考虑行业地位,加上市场对投资人有一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询价这种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定价是比较合适的。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李认为,未来应该有更多机构参与精选层,不仅是公募基金,可能还会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资管部门、自营部门,甚至是外资,这样定价会更合理。
理性参与精准布局
荣正投资董事长郑培敏表示,精选层企业是从新三板成长起来的优质中小企业,但其发展模式、规模体量、公众化程度、流动性水平等方面与上市公司存在差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判断时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模式寻找最适合的价值判断指标,进行多维度审视,做多角度验证。
华拓资本总经理朱为绎认为,精选层与创新层、基础层在交易制度方面上差距较大,同时由于投资者门槛最低,大批投资者参与新三板“打新”,可能增加了市场炒作风险。因此,投资者务必理性参与,各市场机构也应该基于企业基本面进行判断,摒弃“割韭菜”的交易方式。
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认为,精选层开市交易初期,部分股票波动可能较大,但随着市场各方充分博弈,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发挥,市场将逐渐走向稳定。
金长川资本董事长刘平安表示,市场化定价机制下,个股“破发”可能发生,应用理性的心态看待。市场化的发行定价方式,就是不对新股发行定价设限,真正把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能力。“破发”体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对非理性定价的约束,是市场充分博弈的结果,是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改革市场化方向的正确性。
诸海滨表示,投资的核心是企业价值。投资者需要详细研究企业,研究行业,同时结合精选层相较于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市场的流动性差异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