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链长面广 商业航天发展前景可期

杨洁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7月8日召开的2024空天信息大会暨数字地球生态峰会上,“商业航天”成为一大热词。与会嘉宾认为,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给商业航天领域带来发展新机遇。商业航天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在政策的推动下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注入了新动能。

  同时,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和需求。“当前,商业航天仍处于投入期,核心能力正在形成,企业要考虑如何构建商业模式闭环。”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在演讲中说。

  “低成本、高效率、微创新、快迭代”,中信建投军工与新材料首席分析师黎韬扬表示,在当前发展阶段和竞争环境下,商业航天上下游各环节企业都应遵循这四点发展原则,同时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步入快速发展期

  在此次生态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周成虎表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呈现出国家队主导、民营企业相继进入的竞争格局,步入快速发展期。他表示,产业界正在致力于构建空天地海网一体化的商业航天体系。“天上有卫星,地面上有各种应用体系,从而推进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让商业航天真正服务于人类。”周成虎说。

  微纳星空是我国商业卫星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于2017年。微纳星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恩宇说,公司成立时我国商业航天还没有这么火。经过七年发展,公司已经成功发射24颗卫星,涉及通信、遥感等众多领域。今年6月,微纳星空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元禾重元-无锡经开尚贤产投基金领投,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跟投。

  高恩宇认为,国家对商业航天企业尤其是民营卫星、火箭公司的支持又上了一个台阶。“6家运载火箭企业已经具备发射卫星入轨的能力,一批商业航天的卫星公司承接了国家卫星互联网相关任务。”他表示,未来商业航天公司要想走得更远,需要自身不断做好产品、练好内功。

  高恩宇表示,公司聚焦卫星制造这一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环节,将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打造高效实用的批量化卫星制造产线,稳步提升产能和生产规模。他透露,公司正致力于突破0.2米分辨率SAR卫星、0.3米分辨率光学卫星,这将为商业航天下游应用开拓更多场景。

  紧密结合应用需求

  长光卫星副总经理、研究员王栋表示,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是商业航天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王栋介绍,2013年全球共有36颗遥感卫星提供商业数据服务,而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170颗。其中,商业卫星为594颗,数量快速增长。

  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王栋观察到,卫星组网出现新的趋势,单星成本高昂、建造周期长、部署慢的传统卫星星座部署方式已不是主流,而低成本、大批量、智能化的卫星星座快速部署成为全球主流。

  “低成本、高效率、微创新、快迭代”——这是黎韬扬总结的商业航天产业各方应该遵循的业务发展原则。他表示,商业航天是重投入且竞争激烈的前沿产业,无论是上游的火箭和卫星制造商,还是下游的运营服务商,发展业务都应该遵循这四点原则,市场竞争也会倒逼大家遵循这四点原则。

  黎韬扬表示,各经营主体要有效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未来商业航天产业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

  对于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唐世浩提出了三个关键字——“效”“稳”“合”。唐世浩表示,“效”指的是,商业卫星发展要紧密结合应用需求,在补盲区、创新区、提精度、强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稳”指的是,商业航天公司要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运行能力、数据生产和服务能力;“合”指的是,部门间、行业间、政企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市场。“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且涉及领域广,要加强合作,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唐世浩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